所有的书都是作者的经历后的经验,然而作者的经历是由作者的背景条件决定的,世界上每个人的背景条件都不同,所以你与作者的经历不可能完全相同,进而作者在书上写的经历过后的经验对你我根本没有本质作用,除了公认的定理等。
学校的每一个细胞是班级,班级教育学生是按照竞争等级进行的,比谁考的分数多,学生无时无刻不在竞争中,所以学生害怕失败,失败意味着抬不起头,然而这违背了成功与失败的关系规律:只有失败才容易成功,不失败很难成功。学生躲避失败,害怕犯错也就无形中躲过了从失败中吸取经验的机会,错过了成功的机会。再者,时刻紧张的大脑很难创造出好的想法,这就距离成功很远了。
在中国参加过高考却失败的学生很容易在心智不成熟的情况下误认为自己不如同龄人聪明,这样这类人在年纪轻轻就错误的根深蒂固的认为自己的人生是灰暗的,从此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自卑的种子,可想而知当他们走入社会还会那样积极乐观面对挫折吗。
学校教育学生是以上课的方式,老师在讲台上读,学生在下面看听读记。然而这违背了人的认知记忆本质,很难成功。
社会氛围风气为何表现刻薄,人民为何没有幸福感,也是现在教育体制的错。学生在小学就北灌输错误的理念,成人后走入社会可想而知给社会尤其是弱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读大学是一百多年前德国普鲁士民族为了培养国家专业人才让他们无条件听从命令而设置的制度,国外一百年前就有博士了,所以现在的博士没法与以前的博士先提并论。读大学的好处是大学生不会受到其他大学生的社会舆论压力,能快速找到工作。坏处是一旦读了不好的大学便浪费了青春,而没读大学的同龄人此时积累了社会经验,更好更快融入了社会,这是读大学的同龄人望尘莫及的。所以信息闭塞的地区父母妄想通过孩子读大学从而改变命运是孤注一掷的,远没有看到读大学的风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