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时兴起,突然想知道孩子如何看待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于是就问孩子,你觉得爸爸妈妈关系怎么样?她回答“不怎么样”。我以为她的回答会是很好,谁知道她居然回答“不怎么样”。我很好奇她为什么这么回答。
她的理由是“爸爸有的时候晚上都不回来的”。
居然是这个理由!
有时他爸爸事多结束晚,或者喝多了,害怕回来打扰我们娘俩睡眠,就直接住店里了。这样一件看来是顾及家人的事情,却被孩子解读为“爸爸妈妈关系不怎么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是理解偏差。
理解偏差是指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理解和感受有偏差。
日本作家心屋仁之助在他的新作《你的情商,决定你的人生高度》这本书里面强调在亲密关系中,一定要学会相互确认理解偏差。
书中提到了作者和妻子之间的一件事情。
作者认为妻子从来没有做过自己认为的“体现爱意的行为”。但是当他拿这个问题直接询问妻子的时候,妻子很吃惊,甚至觉得不可思议,“天天给你做饭,不就是爱你的表现吗?”
在妻子看来,洗手做羹汤就是爱的表现,与作者想象的爱情完全不同。如果不是作者直接问妻子,两人可能因此而产生误解。
所以作者强调“为了夫妻和睦,我们必须定期总结诸如此类的偏差,并适时地做出调整”。
其实不仅是亲密关系之间、亲子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甚至可以说,只要是有人存在的地方,就可能存在理解偏差。
朋友晓乐在刚入职的时候曾经吃过理解偏差的大亏。
有一次领导布置给她一项任务,但是因为刚入职没有经验,她没有与领导确认,直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了。完成任务高高兴兴去交报告的时候,却被领导狠狠骂了一顿。原来她的理解和领导的意思不一致。虽然辛苦做出了结果,但不是领导要的,不仅影响了整组项目的进度,还差点被解雇。
既然理解偏差不仅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而且可能带来严重的结果,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避免理解偏差的发生呢?
一定要不带任何情绪地温和询问对方言行的“意图”。
作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问对方。通过直接问来了解对方的想法。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要克制情绪,不要先入为主。
其次,温和地向对方提问,了解对方的“意图”
最后,根据理解偏差,做出适时的调整。
就像作者觉得妻子没有做过他认为的“体现爱意”的行为时,他没有因此生闷气,而是直接问对方“你觉得你做的什么事儿能体现出对我的关心和爱”。通过直接问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困惑和可能的猜疑,而且让夫妻关系更加的和谐。
多年前曾经带过一批学生,其中只有一个女生。因为只有一个女生,所以对她就格外的照顾,做错事情也不忍心严厉的苛责,只是给她讲道理,耐心教育。结果有一次她居然对其他老师说“我们老师偏心,她不喜欢我。男生做错事她都训责,我做错事她都不训责我”。——我以为的格外照顾,在这个女孩眼里却是不关心。
后来我像对待男孩子一样对待那个女孩,她对我反而更加亲密了。
如果她不说出来了,否则我还真不知道,说不定她对我的误解会越来越深。
人与人之间产生理解偏差非常正常,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积极主动的与对方沟通,了解对方的“意图”,并且适时地做出调整,尽量避免偏差的发生,避免因为偏差而影响关系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值得提醒的是,直接询问时,态度一定要温和。因为同样的“为什么”,别人听了可能是询问,也可能是指责——不同的语气,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