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抱着刚会走路的孙子参加同学聚会。同学甲出门相迎,双手合在一起拍着要抱孩子。合手分开伸到孩子跟前,小孩子看看同学甲,毫不犹豫地投向对方怀抱。这时,同学乙走出包间,到同学甲跟前,双手一拍伸开抱孩子,小孩看看同学乙,也毫不犹豫地投向对方怀抱。同学乙抱着孩子高兴地走进包间,同学丙从座位上站起来,把双手伸开要抱孩子,小孩看看同学丙,然后把脸转到同学乙身后。同学丙看此情景,自嘲地说,娃不爱我,就不让我抱。朋友赶紧接话,娃和你第一次见面,有些怯生。
后来朋友对我说,其实孙子和同学甲、同学乙也都是第一次见面,她们一要就让抱,却不让同学丙抱。我问为什么,她说,孩子的眼睛很厉害,他们看谁一眼,就能找到投不投缘的感觉。同样是同学,同样叫奶奶,孩子心里很明白,喜欢谁,不喜欢谁。喜欢的就让你抱,不喜欢的肯定不让抱。这也是缘分到不到,有没有气场。我说,没那么复杂吧。朋友讲她小孩总结出的感受。孩子的双眼纯净去蒸馏水,谁眼里有杂质即刻看到。善良仁慈厚道人的眼睛里,是仁爱、慈祥、怜惜、疼爱、同情,那些复杂、不坚定、无所谓、不专一的目光,不是孩子依靠的怀抱,不是安全柔软的地方。我还是有些怀疑,当奶奶的看着自己的孙子,都会喜乐夸奖,有些词语与实际状况还是有些距离。比如,夸孙子如何如何聪明,似乎天下只有自己的孙子最可爱。
朋友的感受对自己有一点启发,小孩子能看出大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孩子对大人的眼神特别敏感。你经意不经意地瞅他们一眼,他们立刻就能感觉到是不是喜爱的目光,他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出你对他的态度,马上回馈一些表情和动作。尽管有时口里问着不相关的问题,或默不作声,心里还是很清楚如何选择。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面对三个第一次见面的陌生奶奶,为何选择出让抱不让抱。这种反应就是选择了对待大人的态度。一种态度的释放,会收获另一种态度的反馈,这就是孩子对大人的条件反射。
朋友说,抱不到孩子的同学丙,待人接物比较古板,珍藏笑容,性情内敛,不爱交往,平时与大家不多联系,夫妻关系、母女关系平淡无奇。依次类推,同学丙的个性影响了她的生活圈,长期不爱微笑,面容自然僵硬,严重一点会形成哭丧脸。小孩子喜欢热闹,喜欢大笑,喜欢无忧无虑。因此,见面带笑容的人自然而然的就喜欢,就让抱。
人生苦短,多些欢笑。笑对每一天,脸上就有了热气、喜气、福气,连娃娃都懂得的道理,为何不去做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管发生了什么,都要坚定信心,快乐地活着。只有想着,面带微笑,伸手去拥抱一个可爱的孩子那样去迎接新的一天,我们的生活不会差到哪里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