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纯属虚构)
早上9:00,秦娟开车载着父亲来到永恒实验基地,开始父亲第二周第一次的记忆上载访谈。记忆上载访谈的总周期为期一个月,需要每周到访两次基地实验室,根据访谈的有效程度,每次大约需要两小时到半天的时间。
之前为父亲做记忆上载访谈的项目导师李博士作为主讲人之一,外出参加国际AI商业和医学应用论坛,父亲的记忆上载访谈由李博士指定的韩医生来操作。
4号实验室内,设备已全部开启并完成运行准备,实验室内灯光柔和,温度适中。秦娟把父亲扶到柔软舒适的受访者专用沙发上,助理实验员过来为父亲佩戴头部感应设备。秦娟从包里拿出父亲的保温杯,里面是早上泡好的铁观音。秦娟拿出吸管插进保温杯,把杯子放在父亲右手边的置物板上,小心翼翼地把父亲的手拖过来触摸到杯子,跟父亲轻轻打了招呼,退到实验室外面。
从窗外往里看,助理实验员已为父亲带好感应设备,并打开联通服务器的上载端口。韩医生是父亲所熟知的,他坐在父亲对面的椅子上,像老朋友那样跟父亲打招呼,然后对照手里的平板显示器,开始向父亲提问。提问的内容都是日常的生活起居和兴趣爱好,韩医生像是在和父亲拉家常。
父亲在秦娟和姐姐的轮流陪伴下,已经比第一次访谈习惯和放松多了,刚开始问答还是有点紧张,他皱着眉,嘴唇嚅嗫着,举起微微颤抖的手来。父亲摸索着拿起保温杯,凑到吸管口,慢慢地允吸茶水。大约五分钟后,父亲进入状态,接受访谈。
李博士最早提出利用人工智能和医学实验结果,实现人的意识的上载存储和自主进化。这项技术通过访谈将被访者过往的记忆上载存储于服务器内,并进行意识模型构建和自我进化处理,生成一个完整的意识程序,在服务器端构建一个与被访者思想高度相似的“虚拟人”。这项技术的现实意义是:待被访者离开这个世界后,他的“虚拟人”意识继续在实体上运行,与他人交流沟通,从而让被访者的相关方得益,例如:让他的亲友从延续的交流中得到慰籍,让他能继续履行生前未完成的思考等。
秦娟的父亲罹患尿毒症,已经透析了两年,身体体征处于下行状态,秦娟和姐姐商量了一下,告诉母亲,并征得母亲的同意,他们找到了永恒实验基地,让父亲成为李博士的第15个“虚拟人”实验者。
“虚拟人”程序需要在实体上呈现,实验室提供了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用平板显示,虚拟人程序在平板上运行,与现实世界的人交流;另一种实现方式就是采用与真人大小相当的实体娃娃,提前复制真人面容,置入芯片、肌肉控制器等精密设备,制成现实状态的虚拟人。
实体娃娃实现方式的费用很高,但逼真度高,体验感好,秦娟和姐姐去实体娃娃店挑了一款备选,回去跟母亲商量。
父母居住的二居室,她们考虑腾出一间放置实体娃娃,另一间母亲睡,但平时保姆过来,如果因为照顾母亲而需要过夜,则没有地方住。两姐妹自己的住处也没有办法可想,最终放弃了这个方案。她们选了一款高清平板显示屏,只要在家中安装一些小的设备就可以使用。
父亲在冬至离开。那天刚下完雪,天色阴沉。秦娟接到在医院守护的姐姐的电话,她陪着母亲赶来医院,父亲刚送入ICU,医生找她们做最后的谈话。秦娟在窗外看见,父亲的床边堆满了抢救的仪器设备。在机器按压父亲的胸部时,仪表上显示着被动的心律,父亲的脸和身体早已僵硬。在场的亲人撕心裂肺地痛哭着,秦娟的脑海浮现出在窗外看着父亲接受记忆上载访谈的景象。
父亲去世后,很快进行了火化,骨灰在三天后安葬,父亲的所有遗物都在墓地一并焚化。办理父亲后事的过程中,秦娟和姐姐的悲伤日渐减缓,她们的内心燃起希望,带着忐忑,她们期待,等所有这些事情处置完毕,联系基地实验室,父亲的虚拟人系统已经到了将要开启的时刻。
略显空荡的家里迎来两位基地工程师,他们带来了简单的传输设备和预订的高清平板。安装和调试工作,由两位工程师在房间内进行,考虑系统初始化及初步运行中的不稳定情况,家属是不能在场的。秦娟拉着母亲和姐姐的手,在外面焦急地等待着。
终于,设备调试和系统安装完毕,工程师将高清平板交到秦娟手中。母女三人看见,平板上,一张虚拟的父亲的脸呈现出来,表情和蔼。画面有一点轻微地跳动,带着些虚幻的感觉。
虚拟人是信息交互系统,工程师在旁边提示她们与平板里的“父亲”打招呼。母亲和姐姐激动地不知说什么,秦娟像曾经上大学时每次回家跟父亲打招呼那样,说了一声“hi!”
不知是不是网络原因,系统的反馈有一点点延迟,平板里的父亲微笑,又重复地微笑了一下。他露出陪伴她们几十年的熟悉的表情,皱眉对秦娟说:娟,我的茶杯在哪呀?那天实验室里喝的茶太淡没味了,给我重新泡一杯吧!
母女三人听了那熟悉的声音,眼泪禁不住扑簌簌地掉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