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重视斋戒,在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食荤,不饮酒,静心养神,使自己别无旁骛,身心纯净清明。“谓心迹俱不染尘境也。”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庄子
译文:要用心专一,摒弃杂念,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感悟,不用心去感悟而以“气”去感应。“耳”仅限于听外在的声音,“心”仅限于认知外在世界的概念。而“气”却是以虚空包容万物的。唯有进入“虚”的境地,“道”才能显现其中。所谓“心斋”,其实就是“虚”。
心斋来源庄子《人间世》,却出自孔子之口。庄子在此篇中记述了一个故事,孔门弟子颜回要去卫国施展治世抱负,而卫国国君是有名的暴君。 颜回去向其师辞行,孔子趁机教导一番,其时提出心斋。
心斋不用耳,不用心,而用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物是什么?“唯道集虚”,物即为道。
通过心斋达到心境空明。
“道不欲杂”。有杂念,有过多的关切,就会带来困扰,重重困扰时,应对一件简单的事,也可能节外生枝,最终违背初衷,导致事与愿违。启动心斋,将外物涤荡一空,排除杂念干扰,忘却身外欲望,体悟心的感应,坚守“道”的准则。
通过心斋达到忘我无我。
林希逸“听以耳,则犹在外;听以心,则犹有我;听以气,则无物矣。”从痴迷于外物,到专注于自我,再到物我两忘,境界逐步提升。
在未行心斋之时,觉得自我无时无刻不在扰动心思,周边各种欲望和观念层出不穷,心斋之后,则将自我也忘却。能将自我也忘却,还有什么不能丢掉的呢?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道德经》中其实也有此种近似思想,“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
如何按照心斋理念入世处世——“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
孔子教导颜回,不为名利地位所动,君主能采纳意见,就发表自己的看法,否则就不发表意见。不要参与任何门派,不介入任何相互伤害之事。心志专一于“道”,在不得已之时才去做不得不做之事。
人生需要修炼,道法自然,专志为一。不要被名利遮蔽了双眼,仅凭一腔热血蛮干,远离派别纷争,少欲寡求,才能明哲保身。
心斋的反面——坐驰。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
“心斋”的境界,将是广袤无垠,光明一片,吉祥毕现。如果心境不能进入这样的境界,坐在那里却心骛八极,这种状态叫作“坐驰”。
天空悠悠的飘着几朵白云,不多时,风可能带走了云,也可能云越积越多,甚至变成了乌云,此时昏暗的天空,需要一场雨来洗涤、净化。
我们心中的天空也是风云变幻,种种的念头如同片片云彩,适时的施行一次心的斋戒,就如同下了一场及时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