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认为不该有真心。
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
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
童心,是心灵的本源。
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
那么,童心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
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
久而久之,所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
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
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
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
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
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
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
绝不像一些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
童心一旦雍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
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
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
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失,而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却入主心灵的缘故。
既然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
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跟我又有什么相干。
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
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
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
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
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
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
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
(节选/明·李贽《童心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