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财经·投资·理财河南省山西省
相邻的晋冀鲁豫,不同的四种文化丨附2018前三季度四省各市GDP

相邻的晋冀鲁豫,不同的四种文化丨附2018前三季度四省各市GDP

作者: 山川网 | 来源:发表于2018-11-22 21:10 被阅读13次

    山川网:晋冀鲁豫是山西省、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的简称。晋指山西,鲁指山东,冀指河北,豫指河南,四省均为工业、农业、资源大省。

    “晋冀鲁豫”这种提法,其实蛮久了,起码可以追溯到新中国建立前的抗日战争时期,与之相关的词条有: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野战军、晋冀鲁豫解放区、晋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边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

    比如说这个“晋冀鲁豫解放区”,就是当初中国共产党在晋冀豫、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建立起人民政权的地域。由冀鲁豫边、冀南、太行、太岳4个地区组成。解放区直接对应军区,早期军区驻河北省涉县,后迁至邯郸市。在现在的邯郸市陵园路中段,还有一座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大型烈士陵园。

    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事实上是由山西长治、河北邯郸、山东聊城、河南安阳四市组成的。四座城市按经济体量都算是四线城市,基本上缺席各类中国城市榜单排名。但由于邯郸在人口巨大,超过950万,所以交通通达程度上略好一些。

    但是十分尴尬的是,虽然晋冀鲁豫四省地缘相近,产业结构相似,行政划分上却被分为三个部分,山西、河北归为华北;山东归为华东,河南则归为华中。所以四省虽彼此大面积接壤,却长期各自为阵,少有合作。

    从历史沿革的角度看,晋冀鲁豫四省之间的隔阂,是完全有迹可循的。从四省的名字,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山东山西,是以太行为界;河南河北,是以黄河为界。不同于现代,大山大河的隔阂,对于古人而言是天堑般的存在,山河两端,完全可以做到“各自安好,不相往来”的地步。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四省虽然地缘相近,但却诞生出截然不同的四种文化,山西是三晋文化,河北是燕赵文化,山东是齐鲁文化,河南是中原文化,彼此独立,各成体系。但因为四省又同为黄河文明的衍生地带,在某些层面,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山东

    文化篇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合称,东临滨海的齐国产生了以姜太公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学说又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而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非常具有标志性符号的,是有东岳之称的泰山。中国古代民族或国家最高祭典“封禅”大典之地,正是泰山。如论山之高低,泰山并非五岳最高,只居第三位;如论方位之尊,古人以“中”为尊,东南西北皆次之。那么泰山之所以能够有此盛誉,除泰山坐落位置海拔起点低而相对高度较高外,其和儒家文化作为国家正统思想关系密切。所以能够代表山东的另一个关键符号,就是孔孟之道。

    经济篇

    在之前的一篇推文中,我也曾提到,把解读省市经济形势从年报、半年报进一步收窄范围至季报,其结果受周期性影响会明显提高。但是很多读者还是很希望能够看到这相关的一些介绍。所以今天借着讲晋冀鲁豫的事情,正好把四省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进行一下汇总。

    特别提醒大家的一点是,本文所有表格中的经济增速,均为“名义增速”。

    从山东的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看,全面提升省会地位的操作,已经初见成效。由于历史原因,济南想要在短期内在经济体量上超越青岛,显然并不现实。但是,超越烟台,却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只是早晚。

    而根据前三季度济南与烟台的表现来看,这一天显然比人们预想得来临要早。如果没有意外,到了今年年底,济南超越烟台,成为山东经济体量第二,与青岛开启全新的“双核驱动”时代,即将来临。

    而伴随着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趋于结束,山东省内除已经稳定地位的青岛外,烟台、威海、日照等城,接下来则将进入较长时间的经济稳定增长期。与此同时,大量的资源和人才,会进一步流向青岛与济南,使得二城在接下来快速前进。

    山西

    文化篇

    因山西主体部分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

    据历史研究认为,“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的三都都在晋南。因此,很多人也认为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儒家推崇三晋根祖文化,形成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内涵;三晋文化在传承儒家文化精髓中,树立了具有山西特色的三晋文化。

    另一派道家的传播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方面。北方方面又分为以三晋之地的文子一支和齐国的黄老学派一支,其共同特点是以“道”为根本重建人文世界,具有明显的“入世”倾向。南方一系则为庄子代表,发展《老子》去“欲”之说,进而将“长生久视”的取向扭转为精神的自由亦即“逍遥”,表现出明显的“出世”倾向。

    经济篇

    作为绝对意义上的资源型省份,每次看山西各市的经济数据,基本上根据正负,就可以了解过去一段时间内,相关矿产资源的价格走向。很显然,2018年前三季度,山西各市的情况都还不错。

    山西的东侧是连绵的太行山脉,即使是放在今天,山西向东也依旧算不上太过方便通畅。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太行山以东的京津冀经济圈干得多么热火朝天,山西边的山西,几乎是丝毫不为之所动的。资源不会过来,企业不会过来,人才也不会过来。

    那往西面呢?是隔黄河相望的陕西。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两省都是难兄难弟,就和有些口音的人念两省的名字时,几乎完全分不清楚一样。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西安在接连被确立为国家中心城市,南方书记大刀阔斧改革,入户西安门槛一降再降低至近乎没有,抖音网红城市坐稳之后,西安终于让人们看到点复兴的希望和盼头了。

    山西人不爱出门,尤其是不爱出山西的家门。但是这次西安在被设定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同时,新的城市群规划中,也把山西一部分划在其中。这没办法,靠着山西自身发展非常困难,努力扶植起西安,让山西人能够在家门口不远处有个还能找到工作的城市,似乎已经是现阶段能够做到的最好情况了。

    河南

    文化篇

    宏观意义上的中原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中原文化以河南、陕西、山西、河北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

    中原地区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于中原地区,中国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除陕西的西安外,其余均位于河南,可见河南作为中原文化中心的地位之盛。

    以语言为例,中原官话是中原大地共同的语言,历史上,北方官话区长期以河南方言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语汇和语法系统。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华夏语后来成为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进而发展成为扬雄《方言》提及的 “通语、凡语”。明清时期,河南方言基本成型,同如今的中原官话基本一样。通过几千年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了近代的河南方言。

    经济篇

    目前来看,作为四省之中纬度最靠南的省份,河南的发展也是四省中,近五年来经济增速最值得看好的地区。这是个十分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只要整体越靠南,经济发展情况就越乐观?而且这一局面还在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明显?

    河南的格局比较清晰,主打省会郑州这张牌,而洛阳作为基础尚且不错的地级市,辅助省会郑州,联动发展,也是河南省在进行政策规划中最常见的方式。

    郑州、洛阳之外,经济体量最大的地级市,正是位于豫南地区的南阳,与湖北襄阳接壤。在不久之前,襄阳刚刚被发改委确认为湖北副中心城市,并且明确指出要打造襄阳-南阳城市组团。长期来看,南阳的发展也值得被看好。

    相较来看,豫东地区是河南整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不过这显然并非河南一省的问题,和豫东相邻的皖北、鲁西地区,同样都是所在省份的经济较落后地区。

    对于这一区域的年轻人而言,我个人最好的建议就是,东下江浙交通便利,那里近些年老龄化情况加速,正是需要大量外来年轻人进入的阶段。而过往这一任务与机遇,主要由安徽人完成。那么在此之后,豫东区域的年轻人,不应该再错过这样的机会。

    河北

    文化篇

    燕赵文化,是在燕国、赵国区域内产生的一种区域文化。燕赵区域的划分应当以今黄河为它的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脉是燕赵区域的西界和北界;燕文化的形成以燕昭王的报复伐齐和燕太子能丹的谋刺秦王为主要标志。赵文化以胡服骑射为代表。赵文化后期一分为三,一部分入晋文化体系,一部分属邢文化脉络,另一部分则变种为邺文化。

    在民族冲突剧烈时,太行山和燕山是保护内地的天然屏障;在和平到来时,通过山海关和桑干河谷等众多通道,平原内地与山外草原之间可进行广泛的交流。在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文物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出燕赵文化所夹杂的草原游牧文化色彩。

    从文化特征上看,燕赵区域也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这就是慷慨悲歌、好气任侠。“慷慨悲歌”一语可以用来形容各个地区的人物和现象,但是在历史上,它是由燕赵区域而产生的,是以燕赵区域为典型的。在其他区域,慷慨悲歌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在燕赵区域,慷慨悲歌却已是普遍的特征和特殊的标志。

    经济篇

    之所以把河北放在最后一个来说,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河北前三季度的情况,有很大的难言之隐。

    按照河北官方的说法是: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25226.3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加快0.6和0.1个百分点。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41.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1308.2亿元,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11976.6亿元,增长10.3%。总而言之,就是四个字——稳中向好

    但实际情况呢?我们可以看看前三季度河北11个地级市的经济总量情况。首先是作为省会的石家庄,超越既有的经济第一市唐山在即,这个是必然事件,这里我们不再多说。

    就从实打实的2017年和2018年前三季度GDP实际数额对比来看,11个地级市中8个都是负增长,只有石家庄、保定和秦皇岛勉强维持住了正增长,且相比上文中我们介绍到的山西、山东和河南,增速也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各市经济的名义增速,与官方对外公布的实际增速,偏差较为明显。能够用来解释的理由,也仅剩下了价格因素和环保因素。

    然而事实却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河北受环保影响不假,但环保再难,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口总量摆在这里,还能比一众中西部省份难不成?在早些时候,我曾不止一次质疑过,按照当下的发展趋势,河北成为下一个东北,是极有可能的事情。

    冀北地区,或者说是环京地区,产业的疲软有目共睹,部分地区过去长期依赖于北京溢出购房需求,将当地房价炒高至远远脱离实际价值的程度。而当北京一旦实行严格调控政策,立马一泻千里,成为为祸实体经济的大患。

    冀南地区,看上去个个都是人口大市,但是城市建成区面积差强人意,广大人口皆分布在下辖的县、乡、村级行政区,无论是综合受教育程度还是收入水平都处于低位。而受教育程度相对好些的年轻人,要么北上京津,要么南下就业。当地除公务员和国企之外,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企业数量微乎其微。

    长此以往,河北极有可能,成为第一个华北地区省份中的经济灰犀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相邻的晋冀鲁豫,不同的四种文化丨附2018前三季度四省各市GDP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pr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