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刚从幼儿园状态进入小学一年级,其行为习惯的养成的至关重要的。
学会听课、学会守纪、学会团队协作以及培养集体荣誉感……这些都让孩子们对自己小学生的身份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因而,对于家长来说,一些不可忽略的种种疑惑也随之而来。
其中,孩子最先应该具备的两个基本观念,应该在家长的帮助下快速的建立起来。
一、树立时间观念。
一开学就迟到的孩子并不少,老师一问,孩子通常的回答就是:“老师,我睡过头了”、“老师,我还得吃早饭呢”、“老师,妈妈没叫我呀!”……
家长的回答则是:我不知道几点上课,我忘记给孩子调好闹钟,家里老人忘了孩子读小学要早起了……
这种情况几乎在一年级初始,每天都会发生。给孩子树立时间观念,不仅仅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其实更多的是家长自己给自己树立时间观念。
家长如果自身重视,孩子自然也会放在心上。这也是在无形中告诉孩子:你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上学不能迟到。
家长积极端正的态度在孩子一年级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孩子进到小学校园也能更快的融入。
按时作息,抓好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二、我们不是“特殊”的孩子。
何为“特殊”的孩子?相信家长们都会为之疑惑。
比如错误的任务孩子第一位,家里孩子说了算,孩子的地位最特殊等。这样的现象其实不在少数。
在一次与家长聊天中,我得知这样一件事:父母带孩子一同出去聚餐,孩子安安静静吃自己眼前的食物,席间乖巧有礼, 也不大吵大闹。
这件事在家长中间一会儿就传开了,家长纷纷回去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差某某某多听话,你要向他学习。
多数家长总是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多么多么优秀,而看不到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乖巧的原因。
也就是别家孩子的家长是如何培养出这样的孩子。有幸的是,不久我得到与这名孩子的父母交流的机会。
一问道,孩子的父母就笑了:“哎!哪有什么方法,不过就是从小没把他当做多特殊的人,就是跟大人一样平等对待罢了,大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大人是怎样的,他自然也就是怎样的。有事互相商量,有错互相道歉,有问题一起解决呗。”
也就是在一个家庭里从来没把孩子放到多特殊的位置,家里从来就没有人把他当做特殊的存在。
每个人都一样,我们的孩子不是“特殊”的孩子。
心理上地位平等,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才能潜移默化的懂得尊重,学会谦虚和有礼。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如同教育也从来没有刻板的条条框框,因人而异,所以才要因材施教。
作为大人,对于教育也不必抱着多大的心理负担。
遵从自己的内心三观准则,相信自己的直觉,亦相信我们的孩子。要知道,教育不是难事,而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一起学习的课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