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介绍了很多技巧讲解如何去阅读一本书,这种很类似学习高中里的知识,讲解了很多要点,一条条的。
就像这本书里说的,这是一本实用性的书,按照书中给的每一条建议去实践就足够了。
我觉得 书中还透露出一种思想,无论什么书,每一个建议、描述、论点、论
述,都是在为主旨服务(前提是这本书足够好)。
阅读任何一本书都类似的:1、明确自己的目标。2、找到作者的主旨。3、自己的目标与作者的主旨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我看了第二遍的想法是:把一本书的内容在逻辑上理顺,基本就能掌握这本书的核心思想。 例如这本书具体的操作建议,就是枝叶部分,抓住了根本,自然而然就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使用一些技巧(书里的方法和自己的方法)。过一段时间,再通读一两遍,基本上就能把书消化了,高中老师经常说的把书读薄再读厚,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在具体到高中政治上的内容。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我们的数理化生课本写的太简单,基本无法满足上课的需求,都需要一本别的教辅类书籍才能满足学习的强度。
我觉得 政史地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政史地作为人文学科,和生活社会常识息息相关。“有天分的人”会相对理科少很多。但是也有个好处,这样的学科很具体,不那么抽象,有大量的故事(历史事件)可以帮助理解。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政治课中的: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我当时就不相信,凭啥国民党就不行,凭啥君主立宪制就不行,虽然他们都有过失败,为什么就是历史的必然。(原谅我当年那么愤青。。)
随着年龄、阅历、看的书越来越多,越来越相信这句话是正确的。这几年里,有相当多的故事在诠释这个结论。
所以我会说,高中政治里更多的是结论的罗列,如果老师没有用简短的话解释清楚,很多人就真的不理解,不理解就算把这句话背下来也不能很好地应用在考试上。这很容易就出现你所面临的情况,知识点都背了,努力了,却怎么都考不好。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深刻理解。
就比如 政治必修二:政治与生活
如果对于中国近代史有比较好的认识,就会知道,以前的政府(清政府、国民政府)是怎么样的,它的弊端在哪里,现在的这些制度是为了解决以前出现的 这样那样的问题。
举个具体的例子:为什么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为什么同样是民主,其他国家可以多党派竞选执政?
我高中的理解就是凭啥啊,你一党执政,不就是你说了算嘛,扯那么多干啥。
现在的理解,就会从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来理解这句话。众所周知,秦始皇一统中国,结束分封制,开创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开端。 其实远在秦孝公商鞅变法时期就已经有了郡县制的雏形,当时商鞅面对内忧(世族内斗,生产力低下)外患(魏国夺取河西,不断进犯)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提出了郡县制(还有别的一些配套措施,核心就是为了强国)。这为秦国日后的强大,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中时,我只知道书上说商鞅变法很厉害,但是真不知道为什么厉害,对于这种“厉害”一点概念都没)。
随后刘邦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刘邦也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之间摇摆过,主观上他是想要郡县制,因为可以加强皇帝的权利,不受大臣、军队、藩王的掣肘,不想再重蹈周王朝春秋战国的历史覆辙。但是实际上又不允许,所以初期刘邦分封了7个异姓王。后因为权利斗争,灭了7个异姓王,把帝国的安全寄托在后面分封的9个同姓藩王。
汉景帝三年,又爆发了同姓藩王的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基本确立,为之后的汉武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
汉朝之后的历史,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懿孙子司马炎篡位,西晋八王之乱,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政权、李渊太原起兵、安史之乱、杯酒释兵权、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等等。这些历史事件都是因为中央与地方有矛盾而起,也是中央集权一步步加强的线索。
理清这些史实,更能理解 中国是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并且必须保持领土完整以及内部和谐统一。这也是很多政治制度的制定基础。
上述这些内容,有用到分析性阅读和主题性阅读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很容易就从宏观上理解具体的 历史事件,政治制度,文化特征。然后去抓住政史地 内在发生原理,学习新的知识也会事半功倍。
我现在看书的时候,自然的就会在脑子里把 地理知识,历史知识,政治知识联系在一起。
比如: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地理上:中国七山二水一分田,可耕地面积过少,且主要处于温带,降水等自然条件只允许粮食一年 1到2熟,不像热带一年好几熟。并且明末处于太阳黑子活动弱的周期----小冰期。日照不足,平均温度降低,粮食减产。
历史上:经过几百年的土地兼并,导致官僚集团冗余,占有大量生产资料,贫农无法继续生活下去。明末人口比明初增长了好几倍,人多了,地少了,随有起义。
政治上:朱元璋规定皇家子弟可以不纳粮,可是明末的皇家子弟有几万人,又占有大量田地,导致中央财政紧张。又有权力过大的内阁为代表的官僚集团,搜刮民间财富。
PS:朱元璋是中国出身最低的皇帝(地地道道的农民),深知百姓疾苦,父母兄弟皆为饿死,为了自己的后代有饭吃,才规定皇家子弟不纳粮。可是,因为这条明末的皇家子弟基本被杀光。。。。这个史实要展开就太多太多了。。这些小故事,会增加我对学习的兴趣。
我有一个打算,就是把高中地理历史政治的课本用课外读物丰富起来,然后再回归到课本中每一条知识点,每一个事件历史意义,仔细去揣摩,在做含有材料的大题时就会得心应手。因为这些材料都只是这些知识点的 “枝叶”或者“注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