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课程里精彩内容很多,而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是我难得主动去反复听的,一方面是内容太经典,感觉被把着脉了,常常恍然大悟的感觉;另一方面是自我发展的路太辛苦,自己老是忘记了课程的内容,或是被情绪带着跑。故以做读书笔记,来温故知新!以下都是干货,一字不舍!
一、关于改变,你一直都有选择。
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你为自己不改变所找的所有借口,像是没钱、没时间、太麻烦、没必要……它们统统都是你的选择。甚至连你告诉自己“我没有选择”,那也是你的选择。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没有选择?
第一个原因是,你误认为只有你的选项足够理想,这才算有选择。如果你的选项不够好,那就是没有选择。建议:想明白选择是基于当前的现实,而不是我们头脑中的理想。我们选择的,也不是未来的结果,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
第二个原因是,逃避对自己的责任。当我们说自己没有选择时,我们是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受害者的位置,我们可以借此把责任推卸给假想中的施害者,无论这个施害者是环境还是他人。这样,我们就不会有心理负担了。建议:换一种思维方式,不是思考“谁对谁错”,而是思考“有用没用”。
改变需要勇气和自省!用勇气去承担责任,用自省去触发改变。
阿德勒:你选择谈什么?二、改变本质:如何创造新经验?
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曾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他说: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而情感提供动力。
这头大象的特点是:力量大,受情感激发,受经验支配。
改变难就难在于:骑象人想要期待的好处,而大象转向经验的好处。(正负强化过的经验好处)
所以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的过程。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亲身感受到它。亲身感受到的经验,这跟你听来的道理很不一样。如果你只有想象中的期待,而没有新行为所带来的新经验,改变就很难发生。
用新经验的好处来引导大象三、心理舒适区:如何识别改变的障碍?
平时我们常说,要有所改变,就要走出心理舒适区。那什么是心理舒适区呢?首先,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也不一定意味着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其实,所谓的应对方式,就是指我们怎么处理生活中那些困难的事情。
心理学上有一个常用的量表,叫应对方式量表,归纳了六种常用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应对方式还包括:行为上的应对,如上六种;对没内心情绪的应对。
心理舒适区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控制感。“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是用来应对焦虑的。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越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而走出心理舒适区则意味着,你放下了原来所使用的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去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是情感这头大象很难忍受的。所以,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归根结底还是焦虑这是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我们会用自己的应对方式去建构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选择一种合适的应对方式。
四、心理免疫X光片:如何看清你心中的恐惧?
你需要去面对你自己内心真实的爱和怕,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才能获得新的经验,迎来真正的改变。
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统,它会排斥我们采取新的行为方式,以此来维持心理结构的平衡和稳定。心理免疫系统的本质是一套焦虑控制系统。
照出自己的潜意识五、检验人生假设:如何看清限制自己的规则?
通过心理免疫的x光片,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心理假设。接下来就是通过做不一样的事,获得新经验。
这里所说的“不一样的事”,指的是与心理免疫系统要求我们做的不一样的事。相应的,我们的新经验指的也是,当新行为带来内心假设的松动后,所产生的新的领悟。这个领悟会被整合到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中,最终改变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这时候,改变就发生了。
当我们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时,其实我们也是去免疫系统之外、重大假设之外的世界旅行。这其实是一种更加深刻,更加有意义的旅行。
一场新奇刺激的旅行六、小步子原理:如何走出改变的第一步?
“小步子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在改变的路上迈出小小的一步,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功。让每一次的小成功,成为下一次改变的基础。
在改变的过程中,你往前看和往回看,所看到的东西经常会不一样。往前看,你会看到困难;往回看,你会看到方法和路径。
所以才有奇迹提问:现在来想一想,如果你已经成功做到了你想做的,回顾这个过程,你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小步子原理”不只是一个关于如何获得最终成功的策略,更是一个关于让自己有所行动的策略。其核心是让你专注到当下你能做的事情上。至于这个事情能不能带来你想要的结果,这不是你能控制的。因此,也不需要你去关注。
多想一步便可绕开大象防御七、“环境场”原理:如何让新行为变成新习惯?
所谓“场”,就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
“场”的力量来源:别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你以前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场就是你在一个空间里的做事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而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你在这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感性的大象对“场”很敏感。它总是比理智先感受到“场”所暗示的行为线索,并照着这个行为线索行事。
如果要从消费型快乐转到创造型快乐,我们就需要说服感性的大象。给自己创造一个学习或者工作氛围浓厚的“场”,就是一个好办法。
手机不是一个学习的好场子八、情感触发原理:如何让改变自然发生?
当一个人说“道理我都懂”的时候,他其实是在说:“你说的道理我不想听。”他已经把道理放到了很远的,跟他无关的位置上了。
为什么?肯定是没有触动他的大象。改变需要情感的触动。如果没有情感认同,就不会有改变的发生。(感觉好,才能做的更好)
观察一下自己:上进的自我总是责备那个堕落的自我,而堕落的自我,经常会无地自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焦虑和内疚就这么产生了。可是,内疚和自责能推动大象改变吗?当然不能。要不然我们也不会一边内疚自责,一边拖延着不愿意改变了。原因在于:很多你想改变的应对方式,比如:吸烟、乱吃东西、拖延,就是为了应对焦虑和压力而产生的。
所以,越是自责,你就越容易放纵自己。这就陷入 “放纵——自责——更严重地放纵”的恶性循环。
用焦虑、恐惧、内疚的情绪来激励大象,大象只会焦虑烦躁地在原地打转。更何况,内疚和自责还会降低你的自尊,让你觉得自己懒惰、一事无成,进而破罐子破摔。你要知道,那个你责备的自己,也正是那个要承担改变责任的自己。如果你都已经把自己骂得士气低落了,那你还哪里有勇气和力量去改变呢?
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对自己提高要求,而在这种高要求背后,你对自己究竟是厌恶,还是爱和期待。只有后一种感情,才是触动大象改变的力量。
如果你还在内疚和自责中自我折磨,也许,你就应该放弃和自己之间的战争了。大象也许听不懂你说的道理,但它能听懂爱。
九、第二序列改变:如何区分有效与无效的改变?
如果我们不知道改变的方向,盲目地想要有所不同,“追求改变”本身就会变成我们的心理舒适区,变成我们逃避真正改变的借口。
事实上,改变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作为内容的改变。另一个,是作为应对方式的改变。
有时候,“改变”作为应对方式本身,也需要改变。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作“第二序列改变”。(积累是一种不变应万变)
对自我接纳的误解:第一个是以为自我接纳是不改变;很多人说自我接纳的时候,其实是把它当做获取另一种好处的途径。
自我接纳不是追求,而是舍弃。舍弃的是什么呢?就是那种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对“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执念。
著名的“森田疗法”的核心理念是:带着问题生存;为所当为。意思是,不要纠结于你自己的问题,把它当做你生存的常态,而去专注于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才是自我接纳的真谛。
判断的标准:看你改变的动作,究竟是改善了你的状况,还是维持了你的状况,甚至让你变得更糟了。
所以,当我们想要改变的时候,要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我所遇到的,是世界的不如意,还是需要改变的问题?第二,我们想要改变的努力,有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历程?
思维层次的考虑了十、总结回顾
我们讲到了行为是如何被维持的,改变的困难在哪里。改变很难发生,是因为:旧有的行为有它的好处;心理舒适区让我们用熟悉的应对方式去处理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阻碍改变的心理免疫系统。
我们也讲了引发改变的一些方法,包括:检验行为背后的规则;积累一些小成功;为自己制造改变的场;激发情绪。
最后,我们辨析了无效和有效的改变。无效的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心理舒适区。当我们讲对改变的改变,也就是自我接纳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进入了思维的领域。
改变不仅包括行为的改变,还包括思维的改变,人的想法和行为是相互促进的。
思考题:找一个最想改变的具体目标吗?请你现在拿出一点时间,用课程中学习到的完整思路,对你想改变的目标做一次全面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