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21735/5b23d348dc11c160.jpg)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纲要》(36)
《生命的递弱代偿是为什么》
存在度是衡量事物存在性的一个指标,存在度与事物存在的稳定性、存在形态的保持率以及存在的时间数值相关,被感知体——物质比感知体——生命的存在度高,这是它们在感知运动中的关系决定的,被感知体的属性比感知体不断变化的感知运转稳定,物质的存在度与其属性的稳定性成正比。对于感知体,存在度则与感知力成反比,即感知力越强,存在度越低。如此,生命体中,感知力较弱的比如腹足类如海蜗牛和双壳类如牡蛎几乎不会灭绝,它们的存在度很高,与感知力超强的人类不能比拟。人类的生存越来越需要更多的行为支持,即代偿度提高,生命体的生存都呈递弱代偿趋势,这是达尔文进化论不能解释的现象。
这是容易被忽略的大问题:难道生命的进化不是让生命力趋强而提高存在度?反而因为进化加快而让生命力减弱而降低存在度?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越活越不容易,越活越难活。
为什么生命进化的趋势不是向生,而是向死?为什么人类文明高速发展,而我们却不是获得了越来越强的生命力,而是需要越来越复杂的代偿措施,即需要耗费更多的手段来支持生存?递弱代偿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
递弱代偿是对生存逻辑的逆反,难道进化不符合生存的目的?难道众生正在走向一条灭绝之路?答案是肯定的,但原因却让人大吃一惊:不是进化的方向错了,是我们本来的生存逻辑解释错了。也就是说,感知体(生命体)本来就不是以生存为目的,而是以感知为目的的存在。感知体的存在目的是感知,我们却误以为是生存,这是人类迄今为止犯下的最大的认识错误。我们只能作这样的解释:作为感知体,存在历程是,递弱渐强;作为生命体,存在历程是,递弱代偿。也就是,感知体存在递弱,感知增强;生命体存在递弱,行为代偿。这是对存在现象的两种解读。符合存在目的的是感知体的存在,不符合存在目的的是生命体的存在;感知存在符合自身逻辑,生命存在不符合自身逻辑。我们至此明白:递弱代偿的原因不是求生存,而是求感知。
当我们把感知体作为生命体,生命为存在目的,我们便坠入了自身的逻辑陷阱,我们解释不了自身代偿行为的原因,我们解释不了进化现象;当我们把感知体作为存在主体,生命仅为载体与过程,获得感知的最大化为存在目的,那么,推动生物进化的是求感知而并非求存。人类作为感知力最强的感知体,其感知力直接构成存在压力,其感知活动越强烈,存在压力就越大,因此存在度降低,我们就必须采取代偿措施来补偿存在度,而补偿存在度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感知,感知体的感知欲是不可遏制的,代偿行为仍然是感知行为,这才是递弱代偿的真正意义。所有感知体的代偿原因一方面是弥补因感知力的增加而导致的存在度降低,而代偿的真正目的并非为了稳定生命的存在,是为了让主体获得更多的感知。
对人来说,递弱代偿不是求存的补偿性行为,而是求取更多、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感知行为,进化就是扩张感知力的不可逆进程。(接下)
本书《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二部已在亚马逊、京东上架销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论,进亚马逊、京东搜索书名即可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