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坚持信仰还是保全生命?
如果给你这样的一个选择,你会如何抉择。
古代就有这样的一个人,在信仰和生命面前,选择了信仰。
他就是魏晋时代的嵇康。
在历史上,不靠诗词,不靠爱国情怀,而靠精神让后人铭记至今的真不多。
02
每当一提到嵇康,我的内心总是会震撼。
嵇康在魏晋时代,就是超级明星一样的人物,在全国女性和男性粉丝大批。
嵇康是一个超级大帅哥,身高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而且各类才艺都非常精通。简直是全能。会写诗,会书法,会画画,会养生。
他还擅长音乐,一曲《广陵散》名动天下。
看起来像龙、像凤一样的风度。
嵇康年轻时傲世,对礼法之士不屑一顾。也是个非常刚烈的人。直言不讳。刚正不阿。他曾上山找孙登大师,孙等大师对他说,“你性情刚烈而才貌出众,能避免祸事吗?”
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意思是越过所有的条条框框,去活得自由一些。
这是他的信仰。他终身都在坚持这个信仰。
为什么才华横溢的名士在当时会被杀呢。
03
那时已进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政权衰落,司马家族当权。
就是那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家族。
政治从来不会放过文人。当时司马家族掌权之后,为了巩固政权,于是想出一招,广招天下名士入朝为官。
那些识相的即使心不甘情不愿,也忌惮他们,而不得不顺从;而那些不愿意归顺的,也给了司马家族打击报复的切入点。一举两得。
司马家族真狠呀。
嵇康呢。
他的祖上是跟曹操打过仗的。他又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心向曹魏。以他这样正直的性格,是不可能叛变去归顺这样的一个政权。
甚至是跟司马氏不共戴天。
但他的性情还是太刚烈了。不会像阮籍一样婉转拒绝,也没有像山涛一样与世沉浮,入朝为官。
无奈之下,他只好隐居在竹林,每日在柳树下打铁、弹琴驱散自己的愁苦和郁闷。
他们一起有七个人,经常在一起饮酒、抚琴、清谈、饮啸、佯狂、还裸奔,来讽刺当朝,世称“竹林七贤”。
朝廷中声名鹊起的钟会是嵇康的粉丝,非常想要结识他。
有一次钟会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他特意穿着华服,驾着马车,带了一群名士一起来拜访嵇康。
钟会把这次拜访的排场搞得这么大,可能是出于对嵇康的尊敬,也可能是为了向嵇康显示一点什么,但嵇康一看却非常抵拒。但这种未经预约的拜访严重侵犯了嵇康。
他连招呼也不打,继续与向秀一起埋头打铁。他抡锤,向秀拉风箱,旁若无人。
当时,整个世界只身下叮叮当当打铁的声音。
气氛非常尴尬。
钟会就要掉头而去,嵇康瞟了钟会一眼,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这话里是有机锋的,钟会也答得很好,“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然后带着大队人马离开。
嵇康连头都没抬一下。
他就是这样的直接漠视,所谓的权贵。
因为这件事,钟会怀恨在心,这也为之后 钟会的谗言陷害嵇康,埋下了伏笔。
04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嵇康是独善其身,而山涛是兼济天下。
他的朋友山涛懂得入世,升了官后,也举荐他去做官。
嵇康得知这件事之后,不但没有一丝感激,反而恼羞成怒。
并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
在这篇书信中,他的态度和语气恶劣。他陈述了自己自由散漫的性格。讽刺了司马政权的血腥统治。直接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向世人宣告,与当权挑战。
但你以为他是真的想跟他绝交吗?
非也。
表面上与山涛决裂关系,实际上不想让自己牵扯到他。以保全他不死。
他知道,作为名士,一旦被统治者利用,只能死路一条。
哪怕自己会落下“不知好歹”的骂名,一切都不重要了。
但,这样直接的挑衅,司马昭怎么忍得了。
05
公园262年,钟会终于有了一个机会陷害嵇康,当权者司马昭把给嵇康直接判了死刑。
当时,因为嵇康的名气大,要求只需要他写一封保证书就可以出去。
但他执拗地一个字都不写。
既然你不写,那把你杀了吧。
司马昭也想趁机除掉这个烫手山芋。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之一,那日的太阳也是黑色的吧。
在洛阳城外的一个马市。车马滚滚,尘土飞扬。乌云蔽日,乌鸦聒噪。刑场上,挤满了人。
三千名太学生,浩浩荡荡,集体请愿,联名上书,请求朝廷赦免他,放过这个当今时代最牛的文人,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任教。
但他们太天真了。
司马昭看到嵇康的这个影响力,更是忌惮,自然不能放过。
嵇康站在刑场上,神情很淡定,起风了,他的长发和衣襟被风吹起。
他看了看地上的影子,知道离行刑的时间还早。向他的哥哥拿了一把琴,低头开始弹《广陵散》。声音时而高亢、时而凄凉。
曲终,他对断头台下为他请愿的三千太学生,感叹说:过去有人要跟我学这支曲子,我没有答应他,现在《广陵散》要成为绝响了。
他用音乐完成了自己生命最后的乐章。
06
嵇康一直知道自己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在他面前,独立人格和意志是比生命更加宝贵的。
他在死前,都在向司马氏宣告,自己不会向他们屈服和妥协。
嵇康,短短四十年却风采卓然的命运在这里停止了。随着嵇康的死去,一个时代就此结束,但魏晋风度永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