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医认为,养生的基础是顺应四时,即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规律,也是顺应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规律。《黄帝内经》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是人体阳气生发的季节,顺应天地阴阳之气,适当的养生有事半功倍之效。春季在养生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多伸展
立春后,地下阳气初升,但春寒料峭,故地暖而气寒,如种子芽苞初发,外皮未破。这正是立春时我们所要效仿的状态。故在运动上仍要考虑“冬藏”的特点,不要剧烈运动,适合做八段锦、瑜伽等柔软而使肢体极度伸展的运动,可舒展形体,畅通血脉,以助生发之气。(友吃)
勤梳头
我国古人很注重头部的养生。《黄帝内经》载:“头者,精明之府”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面”。嵇康《养生论》也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寿自高。”这是因为头部穴位丰富,头皮是大脑的保护层,上面分布着许多经络、穴位,手、足三阳经均起经头面部,所以头部又被称为是“诸阳之会”。立春每天早上梳头一二百下,是很好的运动保健方法。立春梳头,正符合春季阳气萌生升发的特点,有宣散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作用。
梳头的方法,宜先从前额的发际向后一直梳到颈后的发根处,然后再从左、右耳的上部分别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进行梳理。梳头时用力要均匀,速度宜缓,一次梳50~100下,头皮微热即可,梳头时将身体向前屈或向后仰,以促进血液循环,这样效果会更好。
重起居
关于睡眠,遵循的是“稍晚睡而早起”的规律。从中医的子午流注讲,晚上9~11点为亥时,叫人定,相当于一年的初冬,阳气就要潜藏,所以一般9点睡眠。稍晚睡就是10点左右睡眠,超过11点睡就伤胆气,严重者会患胆结石、抑郁症。早起,是天亮即起,大概是早上5点多钟。一年之初,我们首先应该和天时相应,否则,违背自然,就会出现脏腑的虚衰乃至疾病。(友吃)
食辛甘
立春后气温开始趋于上升,日照增多,万物始生。饮食调养要考虑这种“春生”的特点,宜食辛甘发散之品,如生姜、葱、香菜、韭菜、芽菜、香菇等。少食生冷之物,更不宜食酸收之味如西红柿、柑橘、柠檬、乌梅等。因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
防风寒
《黄帝内经》载:“风者,百病之始也”。立春过后,天气由寒转暖,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而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因此,这个时节养生还应特别注意“防风寒”。春季,尤其是早春,医院中感冒咳嗽人群明显增多。这是因为人体与自然相应,受四时之气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会随之发生变化。春季阳气始生,气血渐趋于表,毛孔初开,血气稍减,所以体表抵御外邪能力较弱,同时春季气候不稳定,时寒时热,稍不注意,就容易外感风寒湿气,表现出感冒咳嗽等症候。所以,立春在衣着上主张“下厚上薄”,不可骤减,脖子、腰部、双脚处于人体阳气运输的主要通道上,需要格外精心防护。外出最好戴上围巾或穿高领衫,避免脖颈暴露在风寒中。
(友吃)
食有度
春初要注意避免暴饮暴食,人在进食过多的情况下,容易感受外邪。尤其是节假日或聚餐时,遇到亲朋好友,边聊边吃,一不小心就吃多了,而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吃多的人就易患外感。这是由于饮食壅滞于胃腑,人体的气血就趋于体内,卫外的功能就下降,所以易感风寒。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胃肠型感冒,过去认为是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其实不一定是生冷,只要是吃多了或吃了难以消化的食物,就容易发病,也有人认为自己并没有吃多,但由于其平素脾胃虚弱,所食虽不多,但已超过了其消化能力,其致病机理是相同的。
(友吃)
忌忧郁
在精神养生方面,也要顺应立春阳气生发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因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故立春要力戒暴怒,更忌心情忧郁,尽量保持阳光、积极的心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你学到了吗?
【友吃健康】
资料参考 | 中国中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