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享年98岁。
季羡林散文(心是莲花开)——一位令人景仰的老爷爷从他的文章中我看到了,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不同的心境变化,眼前也出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和变更不迭的景象,他一生坎坷,经历了大起大落,在期间也想过自杀,可最终还是活下来了,并且活到了他起初也没有想到过的年龄,有时候会让你也感到这惊奇。
我看到了一位崇高,乐观的老爷爷,在抒情于物的散文中,我看到他对家乡,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中国未来美好的憧憬,他拥有中华人民美好的品德,最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他依然笔耕不缀,坚持写作,希望自己的文章对后代有所启发,他是一个异常谦虚的人,极其乐观的生活态度。
如果你已经活到了八九十岁,你会有什么想法呢?
我似乎想到我已经活到了生命的尽头,迫不及待的想要结束,已经相当于数着指头过活了,每天都在煎熬,已经老了,老了……想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崩溃又痛苦,爷爷已经75,我们逢年过节看望他,他总是说:快死的了,这次看望四爷,下次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了。姥姥也是如此说。
季羡林老师可不一样,他甚至还写了老年十忌,真该让我爷爷也看看,让他也改变一下思想,可是不可能,爷爷不会看的。他经历过最煎熬的岁月,知道活一天就是赚一天,虽然他也偶尔提到死,但他还是告诉自己尽量不要这样,保持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想法,就是一种非常乐观的态度了,真令人钦佩。
何止于米,相期于茶,米指88岁,茶指108岁,表现了他顺其自然,乐观的精神。
在这里选取了一些我喜欢,有益的文字,以供大家分享:
评断一本书的好与坏有什么标准呢?这可能因人而异,但是我个人认为,客观的能为一般人所接受的标准还是有的。归纳起来,约略有以下几项:
一本书能鼓励人前进呢?抑或拉人倒退?一本书能给人以乐观精神呢?抑或使人悲观? 一本书能增加人的智慧呢?抑或增强人的愚蠢?一本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呢,抑或降低?一本书能增强人的伦理道德水平呢?抑或压低?一本书能给人以力量呢?抑或使人软弱?一本书能激励人向困难作斗争呢?抑或让人向困难低头?一本书能给人以高尚的美感享受呢,抑或给人以低级下流的愉快?类似的标准还能举出一些来,但是我觉得上面一些,也就够了。统而言之,能达到问题的前一半的,就是好书,若只能以后一半相合,这就是坏书。
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碰到一件事儿,绝不能不思而行 ,鲁莽行动。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方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麽,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而不是“三思而行”。
压力的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能够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季羡林老先生座右铭
人生在世一百年,天天有些小麻烦。最好办法是不理,只等秋风过耳边。
我常常自己警告自己。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绝不能白白把生命浪费掉。如果我有一天工作没有什么收获,晚上躺在床上就愧疚难安,认为是慢性自杀。
在十年浩劫中,在1967年一个千钧一发般的小插曲使我避免了走向自绝于人民的道路。从那以后,我认为,我已经死过一次,多活一天,都是赚的,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我真赚了个满堂满贯,成为一个特殊的大富翁了。人总是要死的,在这方面,谁也没有特权,没有豁免权。虽然常言道:黄泉路上无老少,但是老年人毕竟有优先权。燕园是一个出老寿星的宝地。我虽年届九旬,但按照年龄顺序排队,我仍若在十几名之后。我曾私下发下宏愿,在向八宝山的攀登中,我一定按照年龄顺序鱼贯而登,决不抢班夺权,硬去加塞,至于事实究竟如何,那就请听下回分解了。
何止于米,相期于茶。
季羡林散文(心是莲花开)——一位令人景仰的老爷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