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喜欢读散文,但又总写不好,直到看完季羡林先生的《季羡林谈写作》,我才发现,原来散文的确是不容易写好的,必须融入真情,惨淡经营,炼字、炼句、炼结构。
向精通12种语言的国宝级大师学习散文写作的奥义1、大师与散文
季羡林先生生前被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他不仅精通12种语言(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等),还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
他在少年时代就熟读《古文观止》等名篇佳作,中学语文老师是左联五烈士之一胡也频。中学毕业后,季羡林考取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留德期间主修印度学,后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四十年代中期回国受聘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
除从事学术研究和翻译外,他还一直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散文,他的《赋得永久的悔》曾获得鲁迅文学奖,并有多篇文章被收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散文,是季羡林先生最为钟爱的一种文体。他说:
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最能得心应手,灵活圆通。
什么是散文呢?广义上,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狭义上,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学习西洋文学期间,曾经以为英国是散文大国,及至后来,他才发现,原来中国才是世界上的散文大国,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烟海。
另外,他认为,自“五四”文化运动以来,在白话文创作方面,各种体裁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小说,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戏剧,在形式上完全西化了,而最成功的是白话散文。其原因在于,中国有悠久雄厚的散文写作传统,散文又没有固定的形式,只需将文言改为白话或抒情,或叙事,稍有文采,便成佳作。
有的散文家说散文的诀窍就在一个‘散’字。季羡林先生对这种观点颇不认同。他说:
综观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随笔,既不见“散”,也不见“随”。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绝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向精通12种语言的国宝级大师学习散文写作的奥义
2、优秀散文不是无病呻吟,而在于真情
季羡林先生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而且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
他还曾专门撰文,讲述自己写作《赋得永久的悔》的创作过程。
那是一篇约稿,当他看到题目,就想到自己一直想写一篇这样的文章,因为他在幼年就离开善良、苦命的生身母亲,在外求学漂泊,之后不但未曾尽孝,甚至连一面都未曾再见,心中怀有深深的悔恨,甚至愿意用所有的一切换取与母亲相依为命,哪怕一辈子是农民。
这篇文章一气呵成,而且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收获好评无数,就连平时与他在学术上持不同意见的同事都连连称赞,更让他获得了鲁迅文学奖。
不难看出,其中的奥秘离不开“真情”二字。
这一点在陈晓卿的散文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收录在《至味在人间》中的文章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不是因为他写的是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满汉全席,而是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日常饮食,他幽默、深情的文字刚好勾起了我们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比如,他有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吃口热乎的》,听说去是不是特别的亲切呢?
向精通12种语言的国宝级大师学习散文写作的奥义3、优秀散文不是随便得来,都离不开惨淡经营
通过大量学习和阅读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季羡林先生发现没有哪一位大作家真正靠什么秘诀成名成家的。
那些大家在写“庄重典雅的大文章”时,从不掉以轻心,而是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句斟字酌、瞻前顾后,然后成篇。他称之为惨淡经营。即便有信手拈来的妙文,也是在长期惨淡经营的基础上的神来之笔。
惨淡经营,也是用心经营。经营什么呢?
季羡林先生说,任何一种文学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律,没有规律就不成其为文学艺术。而要写好文章就要经营文章的间架、枢纽、脉络、眼目。
元刘埙在《隐居通议》中讲道:古人作文,俱有间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季羡林先生说这实在是见道之言。
在文章的结构方面,最重要的是开头和结尾。
开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一篇文章的开头很别致,能够吸引我们,让我们产生好奇,那就很有可能一口气读下去。而如果文章的开头平平淡淡,或者啰啰嗦嗦,半天进入不了主题,那我们很可能就中途放弃,不再读下去了。
说到这里,还记得鲁迅那篇《秋夜》的精彩开头吗?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里虽然没用什么修辞手法,但从前后文来看,我们却读到了鲁迅的苦闷之情。
而好的结尾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贵在留有余味,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缥缈,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
而对于整篇文章的结构,季羡林先生反对那种认为写散文可以随便写的观点,不能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愿意下笔就下笔,愿意收住就收住。他认为,
整篇文章一定要一环扣一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严丝合缝,无懈可击。
他还认为,散文最忌平板。好的文章里都不乏点睛之笔,正如刘埙所说的“眼目”。贾平凹在《丑石》的临近结尾处,借用天文学家之口说出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这便是文章的“眼目”,这样的精彩句子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并让人过目不忘,留下深刻印象,即便多年之后,整篇文章已记忆模糊,但仍然能够脱口而出这样的句子。
古代散文大家的文章中都有节奏,有韵律。节奏和韵律,本来都是诗歌的特点;但是,在优秀的散文中也都可以找到,似乎是不可缺少的。
向精通12种语言的国宝级大师学习散文写作的奥义总之,我现在明白自己写不好散文的症结所在了,一是基本功不扎实,不注意汲取中外优秀散文的精华和营养,二是没有下功夫用心练习,惨淡经营。
要想写好散文,还要像季羡林先生所说,必须要多读一些中外作品。我已决定在明年的读书计划加入《古文观止》等书目,细心揣摩,炼字、炼句、炼篇章。
这也应了简书常说的那句话:
你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