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生活了二十几个春夏秋冬的地方,家乡赐予我快乐稚嫩的童年、幸福活力的青少年。特别是年味甚浓的日子,习俗耳濡目染,动笔写写我感受到的年味。
千百年来的习俗是地方的特色,是祖辈留给晚辈的无形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真诚地希望能够得到珍藏和传承。
01 拜年
在我浅显的理解里,家乡的拜年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拜神灵,二是走亲戚。
老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村, “拜年”是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祭拜神灵不可或缺。
“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大年初一到了!天色方才微微一笑睁开眼睛,天气似乎在撒娇,不失冷意,伴随着长辈们的催促声,我们终于慵懒地从如保温瓶的被窝里爬了出来,要“行年”祭拜神灵了!
图片来自网络祖孙三代一大家子买大袋子的橘子还有一些常用的礼品供奉神灵,爷爷奶奶每年要求晚辈要参加拜年。看着似乎越来越年轻的婶婶们,我常常打趣;看着长高了不少的堂弟堂妹,我会向他们取经,过程其乐融融,温暖无比。
行年礼拜时,我们按辈分从大到小开始祭拜,如爸爸妈妈先行礼再到叔叔婶婶们,这就是在神灵面前的虔诚规矩之一。看着奶奶在佛祖面前虔诚地祷告,我们会跟着为全家人祈福。我不是一个沉迷于迷信的人,但老一辈善意的愿望有心灵寄托,神灵的威严是值得尊敬的。
逢年过节,如大年初一和十五,母亲总会早早起床祭拜神灵;当新学期子女外出读书,母亲常会带孩子祈福,在乡亲们看来,神灵总会帮我们达成愿望。拜节是一家人渴望团结、相亲相爱的心声、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种期望和寄托、是村民们对未来美满生活的向往。
过年期间必有走亲戚,道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这就是很浓重的年味气息。
大年初二出嫁的姑娘都会回娘家,特别是新女婿会拜访更多的亲朋好友,算是认亲了。过年时家里是最暖和的,人情味十足 。记得每年的初八,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拉拉家常,厅堂热闹非凡,长辈们乐发红包,开怀畅饮,小孩子们收到鼓鼓的压岁钱,开怀大笑,厨房里则不断忙得不亦乐乎,闻一闻,年味都飘出来了,难怪话说:每逢佳节胖三斤。心宽体胖,自然气色倍佳。
02 探亲
探亲是最温情的日子,诚然,也是忙了一整年后我们最期盼的时光。
回家!是家人呼唤团聚的一份邀约。每到年末,在外工作的人儿忙于订车票,跻身拥挤的春运,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回家,有些岗位的特殊性,例如执勤的交警,值班的医务人员,加班是必然,在感谢他们辛勤付出的同时,希望年味在心中,萦绕每一颗心。
最近,常听朋友们说今年过了一个“假年”。也许,在熟悉的校园,看不到曾经给我们带了无数欢乐的凤凰树。也许,在那栋小楼面馆里,吃不到那怀念已久的炒粉。又或许,那个陪伴了整个中学时代的书店已经搬迁。我们都可以说过了一个假年。
“假年”无非是表面找不到当年的那一道景,实则怀念曾共同经历的那一群人,人不是当年的人了,味自然不是当年的味了。
在这交流方式发达的时代,问候的方式有哪些?一条短信?一句通话的问候?一面有灿烂笑容的视频?从登门拜访到电话到短信到微信,联系越来越便捷,年味却也越来越淡。特别是我们年轻人,工作似乎占据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常年的独立把渴望回家的依恋慢慢抹去,常回家看看也是一种奢侈罢了。
记得有一年末常看到一则公益性广告,它由知名演员张国立、周迅、罗志祥、张韶涵分别饰演的一个父亲和他的三个孩子,除夕之夜都以工作繁忙为由婉拒了同父亲的年夜饭,但孩子们在加班时都想起了如山的父爱,因此立即赶回家陪伴父亲。每到年末这样的温馨广告都有,每次看到这些画面,在外工作的孩子更有感触。
电话里的一句“我过得很好。”,或一面视频不足以弥补未能回家过年的遗憾。你回家了,老人家才真正过年。
图片来自网络很庆幸,我每年都能有机会和家人一起辞旧迎新。同家人逛超市,添补家用,曾置年过;同奶奶,母亲聊聊家常,同爷爷,父亲谈谈工作,简单而温馨。无论我是学生还是老师,在他们的心中,我仅仅是一个孩子,都说家是港湾,这就是港湾赋予我的安全感。
03 听戏
家乡的剧目(类似粤剧),这是拜年过后不久我们村子请戏班主要给神灵供献的美妙圣乐,当然做为子民的我们有耳福了。这是是一种歌剧艺术文化,具地区方言的独特风韵,唱戏一般是是晚上进行的,要唱7,9或11个晚上,即奇数,给戏班的酬金是村子里公有基金支付的。当然,也有村民会“送戏”,即他会自己支付了这一夜的经费,这是他对神灵的一份敬礼,来年希望自己心想事成。
记得每天晚上开始唱戏前会点大鞭炮,听说炮竹暴响完毕时,如果它的最大的炮灰壳降落在你的面前,哈哈!恭喜你,你很快就会行大运了喔!
当我还是小女孩的时,常梦幻着村子里唱戏的日子来临,除了我能吃到喜欢的沙虫粥,还能看到戏班演员在后台精致的服装、头盔、还有女性用的闪闪发光的金钗。因此那是常常萌发一个梦想,如果能当一个花旦多好啊!每一晚的剧目都是一部连续剧,表达的也是扬善厌恶、爱恨情愁的故事,通过通俗易懂的唱腔旋律表达出人们向往真善美的心声。花旦也相当剧中的女主角,常常扮演着先受尽世态炎凉,但最后再总会幸福安康的正面角色。
图片来自网络记得儿时每一次演出前村民总会坐满戏场,当时的我们会尽量和小伙伴紧紧靠近戏台前站着,总希望和演员们靠近一点点,那众多的妇孺赏戏的热闹程度不名而喻。
无论是拜年,探亲还是听戏,这些文化传统将年味变得更加厚重绵长。落叶归根,月亮还是自家的圆,外来文化可取其精华,对于已有的,要学会珍惜与传承。
The end !
❤感谢阅读,欢迎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