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与闺蜜约饭,恰逢邻桌的一个男生一直在很大声的抱怨,听话头应该是还在读研。他抱怨导师、抱怨工作量,也抱怨生活压力。闺蜜诧异于他为什么年纪轻轻就那么大怨气,而我诧异于闺蜜好似重来没有过什么抱怨。
的确,大学毕业算不上分道扬镳,却也各自走上自己的路。我选择了一个与自己专业无关但感兴趣的工作,开始了连轴转的奔忙。而闺蜜则顺利保研,而后又进入了一家科研机构,如今朝九晚五、不慌不忙。
她好像从来没有愁事儿,工作日按部就班,休息日逛街约饭,长假则天南海北的出去玩。生活没什么波折,只需要考虑如何把每天的幸福指数拉满。以至于她最近的愁事仅仅是看过《三十而已》之后发现自己有点像钟晓芹。
那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抱怨的?
大概也就是刚毕业的那两年吧。
大学时读过《麦田里的守望者》,并不理解为什么主人公对任何事都看不顺眼,觉得每一个人都是混蛋。以至于我觉得自己买到了假书,还到豆瓣找了书评来看。但后来我理解了,压力推着我不知不觉走上了充满“混蛋”的牛角尖。时而清醒的时候我也讨厌这样的自己,认为“一边抱怨一边做事,一点都不酷。”可是没办法,没处抒发的情绪让心态支离破碎。
长大了都会愤世嫉俗吗?或许这就是自我与社会碰撞后的结果,没撞过的人无法体会,撞过十次八次的会开始生气,然后崩溃。那撞过千次百次的呢?
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人只有撞上一些别的东西,反弹回来的才是自己。”
一次次的碰撞,一次次的崩溃,一次次的愤世嫉俗,或许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而这一切的累计将会给我们安装一颗强心脏。跌跌撞撞的走过愤世嫉俗,之后就会是海阔天空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