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儿时,一年一次的中秋节是一个很隆重的日子,父母早早把芋头从地里刨出来,挑出鲜嫩的芋头子,装入编织袋,在泾岸石上反复甩打,直至芋头大部分外皮脱落,再将滤去表皮的芋头,用手仔细清除剩余的表皮。
被光皮的芋头会分泌一种粘粘的液体,清理过芋头皮的人一定“享受”过从指缝中漫延出来奇痒无比的感觉。父母会教你把奇痒的手伸进正煮着芋头的灶堂,放在灶火上方小烤一会儿,等糖烧芋头的香味从灶台上漫出来,烤火的手,也就不痒了。
虽然,现在的早餐店,随处可以买到糖烧芋头,但总觉得没了儿时香浓的味道,我想是因为这汤里缺了一味亲情。
刚过去的十一中秋长假,能回家看望父母的,都翻山越岭的回家了(人山人海),平时为了生活,四处奔波,不管飞出多远,遇到中国传统节日,又象鸟儿般纷纷回巢,虽然被堵在高速已是大概率事件,可一颗漂泊在外的心,谁又能抵挡住亲情的召唤呢?
中秋,是给平日里各自忙碌的亲人团聚最好的理由,大家围坐在一起,浓浓的亲情,就溶在一碗碗温热的糖烧芋头里。
年轻时,总想着飞的更高,走的更远,中年以后,心开始向内收拢,慢慢回归,不管是从物质到精神,还是从城市到农村。
每次回老家,看到林立的集中居住区,总感到自己是幸运的,从小生活的老宅没有被拆除,人到中年,重新理解了“叶落归根”的含义,每次经过集中居住区,一直想问:那些被拆了老宅的人,是否会生出无根的飘浮感?也许不必拘泥家的方位与外表,父母在,根就在。
更让我感到幸福的是:每次回家,对着几十年未变的村落,所有的旧时光,都从熟悉的庭院里瞬间复活,一切还是儿时的旧模样,特别是父母忙碌的身影,让这幢旧宅依然充满无限的生机与希望……
只是父母日渐苍老的面容,时刻在提醒着我:子欲养趁亲在。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去年5月,去美国前老妈曾反复念叨,美国有什么好去的,美国有什么好的,看过电视里太多负面新闻的父母,对于我去遥远的异国无比的不放心,又不好阻止我,只能反复念叨。12天的行程,他们每天过的提心吊担,回家后,老妈才和我说起,从来不看国际新闻的老爸在我远行的时间里,每天都看国际新闻,特别是与美国有关的新闻,一向睡眠很好的父亲,睡的也没以前踏实。
我知道他们会担心我,但不知道会如此担心,深深的自责里,重新领会了,孔老夫子“父母在不远游”的深义。
图片来自网络老爸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祖国68华诞,他也68周岁了,人只要有出生,最终都走向同一个归宿,成功与死亡,不知道哪一个先来到。但在父母眼里,成功就是时常晃动在他们眼前子女真实的身影,像中年以后,子女对父母希望,只剩下简单的“安康”,再无别求。
中年以后,成功不再是年轻时向往的出人头地、腰缠万贯。成功的占比也渐渐从以物质为主的单一维度,向以精神为主的多维度转变。家庭和睦,子女成器,父母安康成了衡量成功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前半生,四处奔波,养家糊口,后半生,把时间留给父母,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为了团聚,唯有对父母的爱只指向别离,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