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韩国光州游泳世界锦标赛,公开水域女子10公里于昨天早上7点开始,辛鑫以1小时54分47秒20的成绩夺得冠军。这是中国队第一枚世锦赛公开水域金牌,这位22岁的山东姑娘创造了历史。这是中国队在本次世锦赛的第4金。
作为一枚业余游泳爱好者,赶早起来看直播,辛鑫一开始采用跟随游,先是落后20多秒,然后到落后10几秒,到了第五圈结束已经排到第四,最后的冲刺阶段位置也选择的好,和美国选手咬得很近,最后首先冲过终点,整个过程体力分配得很好!
公开水域方兴未艾 公开水域方兴未艾公开水域游泳是指在江河湖海中进行的游泳。十公里以上为马拉松游泳。在国际游联分项中,公开水域游泳是与游泳、跳水、花游、水球、成人游泳并列的一个项目。该项目在国际游联设有单项技术委员会、独立的竞赛规则,国际游联定期举办世界游泳锦标赛有公开水域游泳项目。公开水域游泳还定期举办专项的每年一次系列赛的世界杯赛(马拉松游泳10公里以上)和每两年一次的世界锦标赛(5公里、10公里、25公里)。
辛鑫公开水域的运动员一般都是由中长距离的自由游选手转过来,辛鑫原来就是主攻400米和800米自由泳。2013年,获全运会女子800米自由泳冠军并打破亚洲纪录。2016年,获里约奥运会女子公开水域游泳第四名。2018年国际泳联马拉松游泳系列赛女子10公里冠军。现在,2019年7月14日,获中国游泳历史上首枚世锦赛公开水域冠军。期待明年东京奥运会!
冲刺 唱国歌公开水域游泳在我国民间一向方兴未艾,在沿江沿海城市是一项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在这里想以我的家乡为例,以当时最基层的视角,略写一下中国游泳曾经走过的路,并对公开水域作个科普。特地整理了六七十年代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谈话,可能有出入,但不会走样。
广东是沿海省份,还有多个沿江城市,所以六七十年代是中国跳水、游泳的主力军。1964年电影《女跳水队员》就是湛江跳水队协拍的。
电影《女跳水队员》剧照说起群众基础,1965年,我的家乡组织了第一次横渡西江,整个航运局的职工都出动了(他们世代生活在水上,解放后吸收进了航运系统,做了国家职工)。他们对西江一带的水汶情况最熟悉不过,长年在江河上生活的经历不是单纯从游泳池里培训出来可比的,用今天的话叫做专业。他们撑着小艇一路跟着参加的群众,指挥他们一个跟一个,向哪一个方向游,怎样避开漩涡,不被水流冲散队形,不要游偏。很有点民兵训练的味道。最后大队有序地到达对岸,零伤亡,活动圆满结束。那次活动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包括我的父母。
那一代人小时候游泳绝大多数是自学,没有游泳圈,拿祖母的大阔腿裤灌满水扎成泳圈套在腰上,就敢下江边。50年代孩子多,父母天天上工,哪管得上,一群毛孩子玩水时,街坊街里总是会有大人站出来帮忙照看。就是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水上求生技能一点也不逊色。到他们长大参加民兵训练时,武装泅渡是必备课目。
网图,侵删60年代市体委建有带10米和3米跳台的大游泳池,我妈那一代在那里上过体育课,直到我这代人小时候(80年代)都在那个老游泳池集训,有高台跳水的游池是很带感的。市里部分学校设有省队培训点,七八十年代是省市集训队和中小学设点培训相结合。
我的小学母校就配有25米标准短池,在旁边的防空洞抽地下水。校队每天早晚练得热火朝天;游泳课是所有人的必修课,也是我们最积极上的课,每节课都玩得心花怒放。体育老师定期带领校队和高年级同学清洗泳池,保持水质好又干净。
母校向省队、国家队都输送过人才,80年代在全运会拿冠军,是我的师姐;也有发小从校队选入市队,市队输送到省队,但因身体不适应而退出。成为运动员不容易,出成绩更不容易。
网图,侵删六七十年代的游泳训练,江河湖海是另一个主战场。市队到西江拉练时,体委的教练、指导和部分学校的体育老师都集中起来,带多少人出去务必安全完好带多少人回来!纪律很严格,责任很重大。教练员和体育老师在江边拉上网,划着艇在外面守卫,给过往船只打信号旗。但凡在江河游过泳的人都知道有船经过会引起漩涡,可想而知当时的教练和老师一丝都不能松懈。
后来又在星湖建了野外泳场,增加了训练场地。这是早期的公开水域训练,尤其是那时的游泳技术更偏向于实用型,训练过的人都能在江河湖海畅泳。因为公开水域最能体现个人实力的分野,和在游泳池里完全两回事,对遵守安全守则要求更严格,也更能锻炼运动员的综合能力。
公开水域的出发(网图侵删)当年的条件艰苦在于营养补给和装备、设施,但即便这样,我们还是咬着牙一路走过来了。对于孩子多的家庭,如果其中一个小孩被选进市队、省队,那是很不容易的,肯定比在家里伙食好,还有生活用品,比如棉被,这样也减轻了家里负担。大多数的教练和运动员相处得如父子、父女,当年的运动员现在都老了,他们回忆起自己的教练仍然是一脸的敬重和温暖。
条件是一步步改善的。1986年汉城奥运会中国游泳 “五朵金花” (杨文意、林莉、庄泳、钱红、王晓红)开始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我最喜欢看杨文薏的50米自由泳比赛,她创造过世界纪录。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陆续送运动员出国训练。很多省市迎头赶上,上海,浙江就是现在的游泳大省,还有山东、辽宁,这些省市培养了大量的顶尖运动员(北方运动员身材高大,体格强壮,的确更适合竞技游泳)。回望这个过程,我们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步走来,有多少艰辛,但更多的是奉献和振奋!
公开水域规定泳式自由泳好些年前中国游泳还未有现在这么骄人的成绩时,不时听到有个别人说什么 “中国游泳不行啊,几十年都没有飞跃” “中国游泳以前的教练都是半路出家” “以前的训练方法不专科学,把运动员都练残了” “送出国训练了才出成绩” 云云。
我听了特么的无语啊!过去的训练方法的确有不科学的地方,这是多方面的原因,起步晚,起点低,没有钱大量投入,比如花样游泳,的确是80年代才真正开始的。在资源所限的情况下,自然是首先发展跳水和竞技游泳,这已经是现实的最优选择,这两个项目并没有传说中“落后”。说我们封闭?但六七十年代世界泳坛的顶级水平主要集中在匈牙利、民主德国、苏联。当时的中国游泳并没少学习匈牙利,还邀请过匈牙利来比赛。
现实是,学习别人都需要有足够的条件。美国是80年代才追上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时达到颠峰。2000年后的中国游泳才开始有足够的条件送运动员出去训练,以及请世界高水平的教练进来。承认自己的不足,吸收别人的先进方法,不表示可以踩自己。同一件事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看出不同的心态。
网图,侵删说那话的人根本不知道中国游泳是千千万万人用生命游出来的,今天一点点的成绩都是好几代人的无私奉献和奋斗积累回来。路就是必然这么走,不是吗?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不是是靠突变来的,不可能横空冒出一个飞跃。
说那话的人也不知道游泳技术是不断更新的,训练方法也是不断改进,现今世界各国取长补短。谁是一开始就先进和科学的,今天的匈牙利,德国,美国,俄罗斯,不同样经历过刚起步时的尴尬吗,中国游泳已经追得够快了。
网图,侵删以上说了那么多,无非就是想说,不管哪一项体育运动的发展都离不开两条线并行,一条是专业训练,国家培养。最终是落实到基层,一代代教练员和运动员接力下来的;一条是群众基础,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最艰苦的时期都坚持下来了,条件再差,但人心是热的!多少教练员是一心一意奋身下来的,很多教练员真的就像父亲那样,当年的运动员现在也70+岁了,说起自己的教练仍满怀感念!
运动员是难免伤病,科学的训练方法的确可以相对减少伤害。所以,技术和训练方法是必须也是一直在改进。中国游泳好几十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负责任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也吸收了很多世界先进技术和方法。上学时看过不同时期的教练期刊,每一篇论文都是沤心沥血之作。
所谓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用在这里不恰当,可又真有此感受,但中国人胜在像根弹簧一样,越压越反弹得高,够勤奋,聪明,善于专注去做一件事,条件再困难也难不倒中国人。真的是有多少汗,有多少泪,有多少感情。
民间组织的公开水域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公开水域游泳越来越受欢迎。谨在此处谈点个人的感受,很片面,但的确是亲身经历。
首先,公开水域一定不要单独进行,最好结伴。有句老话叫 “欺山莫欺水”,水上救援是最难的,比陆上无能为力得多。装备、救生用具必须备齐,游泳最首要是安全第一!
其次,身体不舒服,休息不好,感冒等情况,不要下水,酒后不能下水。很多时候是心瘾,做开一项运动偶尔停一停就跟蚂蚁咬似的,其实是心理依赖。所以个人以为,过于沉迷于一项兴趣不好,或者可以考虑培养多个兴趣,最重要还是多方面了解利弊,做好自我管理。
第三,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习运动卫生知识,充分考虑自己的体质、年龄、性别,凡事不可强求,要接受自己会老的事实,正视自己逐渐老去的规律。比方说,小时候练短距离,反复地间歇游,回家睡一觉第二天就恢复了,现在是想也不可能做得到。
第四,不管何种运动,最好的补给是补睡觉,运动过后要补觉,太忙的时候不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去运动,这不叫锻炼身体,是拖垮身体。运动中途补水要小口小口地喝,不要咕咚咕咚一下子倒进去。
香港渡海泳(网图)最后,絮絮叨叨说了那么多烦人的话,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