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现在的运行模式就像一个大熔炉,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就像一根根柴火,被投入到熔炉中燃烧自己。
平台背后的逻辑依然是将外卖骑手当作一种消耗性而非成长性的工作,讲究的是效率,而非积累。
当初吸引骑手入行的高收入、高自主性,正在平台的演化过程中慢慢改变。
你可能发现,骑手们好像越来越急了,就和这个演化过程有关。
比方说高收入。
的确,现在骑手月入过万并非完全不可能,但这并非常态,以前有补贴的时候,跑一单最多能赚一二十元,月入过万不是难事,而后来可能一天都只能赚一两百。
当然,骑手收入不能一概而论,现在随着平台设计更加精细,骑手之内也出现了不同的分类,和他们的收入情况息息相关。
根据孙萍观察,按照雇佣方式,骑手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专送和众包,各有特点,两类之中又有一些小的分类。
比如专送骑手,他们就得要接受站点管理,有劳动时间需求,送单区域比较固定,每天还会分早晚班,保证高峰期必须在线,送单也没有自主权。
但专送好就好在单价更高,可以达到8元起步,在送单量和普通众包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可以多赚一些。
再说,普通众包,就是这个骑手不属于固定的站点管理,但是劳动时间和地点可以自己决定,更加灵活,除了有个平台按送单区域分配的虚拟站点以外,基本“不受管”。
他们想要拿到派送单,就得靠自己抢,需要不停刷单、挑单,保证了自主权,但是也更费精力。
同时,客单价也一般比较低,大约是4.3元起步,一天送二十到四十单。
而平台专职众包,或者按不同平台称呼,叫优享或者乐跑骑手,则是在2019年前后出现的,要跟平台签订协议,单价会降低到3.2元起步。
但是因为平台会直接派送,所以每日送单量会大幅增加到60—120单,总收入会增加,代价就是不能拒单,所以得一直在路上。
这种骑手主要是为了应对客流密集的餐饮区,避免所谓的“爆单”,也就是接单骑手比外送订单少的情况。
不同的分类,实际上并没有改变骑手都是外包劳务的共同点。
对很多众包骑手来说,自己并不清楚和中介公司的劳动关系具体是什么样的,只知道自己跟站点的关系,和外卖平台中间隔着一层甚至几层的劳务中介,出事了也不知道要找谁。
不过,骑手到底有多少分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断细化的分类扩大了劳动者之间的区隔感,降低了他们和平台的议价能力。
因此,平台很容易改变客单价的计算方式,比如2020年的一次专送骑手客单价调整,引入了阶梯制,并且降低了客单起步价。
以上海的一个站点为例,从之前的8.5元一单,变为了每个月400单以下7.2元起步,而要想恢复到8.5元的单价,要送800—1000单,只有达到1000单以上,才能超过原先的单价。
当时有细心的骑手计算了一下,要想比原来收入高,每个月要送1600单,也就是每个月无休的情况下,每天要送五十多单,吃饭睡觉都成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