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一个写作群里看到有人论小说创作中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关于人物细节写法、写作时怎样安排文笔详略等方面的问题。这是写作时的大问题。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有个观点说写一个人烦躁时,就不宜在他的视角下进行很细节的描写。因为烦躁中的人会更多的体现出内心的自我折磨,他对周遭的环境、人事都会失去兴趣。过多细节描写将失去真实性,并且无法使读者感受到人物的烦躁心理。
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应该时时注意到这些问题,在写作中指导自己行笔。不过,事物总是有多面性的,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面,而又不能忘记其他方面。
就事论事的说,如果我们写到了一个心理烦躁的人物时,是不是一定不能作细微的视角描写呢?恐怕还不能一概而论。具体应该怎么写,最重要的是受支配于两点:第一,人物的性格;第二,作者的创作意图。
人物性格不同,具体表现当然千差万别,鸿沟千里。每个人烦躁时的表现都不一样,我们自然不必照着特定的样子去写,事实上也不能这样写。不然,如何塑造鲜明的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呢?同样的烦躁,面对同样的矛盾,处在同一环境中,产生了同等的负面情绪、消极心理,不同的人们的反应是会有巨大差异的。比如三顾茅庐,面对诸葛亮躲避、刁难式的不见,张飞、关羽乃至于刘备都很郁闷、烦躁、不忿、愤愤不平、暴躁,可是,他们就有完全不一样的表现了。张飞是按耐不住,语言上、动作上都有充分的提现,他简直要失控了;关羽则勉强能够克制自己,面子上还耐得住;而刘备完全没有从正面表现出负面情绪来,只有从他屡屡把别人误会成孔明的情节里,才能间接感受到刘备式的烦闷,焦急。
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作者希望读者怎样思考。仍然就事论事,放到群里所讨论的问题中,我是这样思考的,如果作者重点想突出人物的烦躁,那他就应该更多的去写人物为什么要烦躁,并通过人物对环境和他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最要好的朋友)的漠不关心去反映人物这种情绪;如果作者意图使读者感到人物对孩子的爱,那他写到烦躁的妈妈见到孩子时,能注意到孩子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那就非常合理,不能说是脱离事实。
妈妈很烦躁,内心有许多苦,可是,只要她一看到孩子,就忘记了自己,一颗心都到孩子身上去了。读者的同情就能加到这位妈妈身上。反之,读者就会觉得大人不合,伤及了孩子,父母都不靠谱。作者准备怎样引到读者呢?
附一:老荒的话很有道理,应该记住这一点,时时注意到。指导写作时会有很多帮助。
另外,按照我的阅读喜好,我想作一个补充。就是对人物进行神态、表情、心理、动作、语言的描写时,如何剪裁,如何安排详略,还应该考虑两点,就是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同样是烦躁,不同性格的人物必然有完全不一样的具体表现。有些人烦躁时很冲动,有些则不很受情绪支配。有些人自己苦恼的时候恨不能天下人跟他一样苦,有些人则始终能善待一切。鲁智深跟林冲不一样,张飞跟关公也不一样。塑造性格是第一要义。
作者创作意图的不同,使他希望有某种侧重。作者想突出哪一点?是重点突出妈妈的烦躁;还是烦躁的妈妈仍然对孩子有全方位的关心?不同的写法对于引导读者,调动读者的情绪会有完全不同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