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中,对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尚有未展开的地方,所以再补充一些文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即了解、理解、懂得等。同时还隐含着认同、赏识、支持等。
愠:即含怒、生气、怨恨等。同时还隐含着郁闷、纠结、烦恼、痛苦等。
别人不了解、不理解、不懂得自己,乃至不认同、不赏识、不支持自己,心里也没有怨恨,没有愤怒,没有烦恼,没有痛苦,不郁闷,不生气,不纠结,可以坦然接受而没有执著,能够做到这样不就是君子了吗?
孔子教导学生时,这句话虽然也适用于一般日常生活场景,但同时也是对何为“仁”以及君子如何“学仁”、“习仁”、“练仁”、“达仁”的启发式教导。
这里的【不知】,重点是指别人对自己追求仁道之心、之志、之学、之行的不了解、不理解、不懂得、不认同、不支持等。
面对别人的【不知】,追求仁本之道的君子,应该是什么样心态和态度呢?不愠。
【不愠】更多的是指内心的状态,没有怨恨、没有气恼、没有愤怒。
这是很高的要求。不仅没有外在的不符合“礼”的言行,同时内心也是平和的,能够坦然接纳别人的【不知】。
何以能够如此呢?因为心中的“仁”在起着作用。
对于这一点,孔子自己就是最好的榜样。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时,到处碰壁,遇到的都是各种各样的【不知】——有的是真不知,有的是假不知(假不知也是真不知),总之皆是【不知】——没有一位国君能真正地理解孔子心中的仁道、仁义、仁政,有的直接就不欢迎他的到来,有的虽然欢迎他的到来,心里想的却是如何借助孔子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欲望,有的表面上认同孔子的仁道,但是一到真正要落实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制度中去的时候,就露出了原形。真正在用全部的生命和力量在推行仁道之理想的,到头来其实只有孔子自己。
对于“周游列国”的种种遭遇,孔子或许有感叹、有不甘心、有浓浓的沧桑,但却没有愤怒,没有怨恨。他心怀一颗救世的仁心,在礼崩乐坏、战乱频发的乱世中奔走,一声声大喊着“仁心”、“仁爱”、“仁义”、“仁政”、“仁道”,却没有几个身在高位的人真正听懂、听进去、力行贯彻。但还是有很多人听懂了,并且愿意跟着他一起来践行,于是这些人成了他的学生,他的弟子。难以从“庙堂之高”来推行“仁道”,那么就从“江湖之远”来启发“仁心”。这些人有富有贫,有贵有贱,但孔子不问出身,有教无类,只要愿意追求“仁道”,皆可入得孔门。孔子对弟子的评价,“仁”永远是第一位的。最贫穷的颜回,因为最能安住于仁之本心而不离,因此最能得到孔子的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何以让孔子连连赞叹呢?正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不愠】,而且【乐在其中】,这不是正是仁之心、仁之义、仁之道、仁之乐最好的体现吗?孔子被后人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大成,即仁之大成。至圣,即仁之至圣。大成和至圣都是对“仁”的最高境界的指称。孔子,已经成为“仁”的鲜活体现,是后世人类践行仁道的“万世师表”。
正是因为孔子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已经成了“仁”最鲜活的体现,所以我们在学习《论语》时就不能忘记这一最重要的前提,通过《论语》来体悟、启发、开显我们生命中本自具足的仁的智慧与品格,才是学习《论语》最重要的意义。若能如是,我想,若圣人在天之灵有知,也会因此而感到高兴的。
别人对我们追求的【仁】知或者不知,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自己对于【仁】要有充分的知。如果对别人的不知感到烦恼和愤怒,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自己对于仁也还没有达到真正的知。因为,当我们真正知道了什么是【仁】,那么就一定会贯彻落实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里,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中。如果我们时刻记得安住于心中的仁,那么又怎么会对别人的不知生起抱怨、纠结、痛苦呢?仁之中,自有一种安详的爱能够让我们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并以宽容、包容的心接纳别人的不知。
而正是因为这种平和接纳的态度,才有可能感化有缘的人。也许他会想一想,为什么我这样对他他却不生气呢?为什么别人这样对我我就很容易生气呢?假如他愿意深入地探究下去,也许就会认真地探究和了解,那么由此也就有了走进仁道文化的可能性。
但假如我们标榜自己追求仁道,但面对别人的不知却一言不合就生气的话,那么别人也就无法感受到“仁”的温度,又怎么会生起主动求仁之心呢?
所以,君子对于仁的追求,乃是从内而发的一种“诚于内而形于外”的坚定志向和发心,这种志向和发心将形成一种高度自觉和高度自律的生命习惯——时刻以“仁”为标杆,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言行,如是修行,敬在其中,诚在其中,时时谨言而慎行、慎思,甚至每一个起心动念都在以仁为本的觉照之中,时时克己复礼,时时居敬守仁——阳明先生虽一生致力于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但实际上都是在“守仁”,安守仁之本心,这也是先生以“守仁”为名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吧。
反省自己,很多时候还会因为别人不知而“有愠”,这充分说明自己距离一个“君子”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更何谈成贤成圣。只是,“见贤思齐”之心亦从未更改,当效法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不断清除习气,争取早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方不负先圣之教诲。
与有志于仁者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