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哲思散文
学前儿童的亲社会性

学前儿童的亲社会性

作者: 能够坚持写点东西么 | 来源:发表于2019-07-31 17:14 被阅读9次

一、由性及情 由情促行

正如孟子所说,人皆有恻隐之心,实乃人都具有同情之心。由此可见,同情心具有一定的先天性。所以在培养学前儿童同情心的时候就格外重要,需要小心,否则作为本性的同情心泯灭也绝非不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讲,培养学前儿童同情心的教育是一种“无为”的教育,是一种不要遮蔽本性的教育,是一种需要慎为的教育。

但是教育又是一种人为。教育如何才能既不遮蔽同情心之本性,又让同情心之本性自然生发呢?

教育作为一种人为,既需要尊重儿童自身经验,又是不断建构儿童经验本身的过程。所以儿童教育是利用儿童经验并不断建构儿童经验的过程。换句话说,儿童教育就是有选择的完善儿童经验的过程。

对于学前儿童同情心的培养,亦是如此。我们需要有选择的完善儿童的同情心。首先,儿童同情心作为本性具有优先性,所以我们需要善于肯定和发现儿童同情心之端倪。其次,要善于由性及情,引导儿童同情心的流露、表现与表达,让其生发出来。第三,由情促行,在同情心的感召和触动下促使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并习惯化。由此学前儿童的同情心不仅可以得以保存,还能得以发展。

使得儿童同情心得以保存的教育就是无为的教育,使得儿童同情心得以发展的教育就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二者相得益彰!

二、由此及彼 走向公德

一个具有同情心的孩童就可以由此及彼,从小我向大我进行突破和超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说的就是这个理。所以具备了良善同情心的孩童自然也就容易培养社会公德心。

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对于社会公德心的培养由于具体的事情儿童无法切身感受,所以需要足够的社会认知去支撑其理解社会公德,乃至践行社会公德。也就是说儿童社会公德心的培养更多的在于儿童对社会公德相应事件认知的觉醒。

因而就需要教师巧妙的设计相应的活动去促使儿童对于社会公德事件的认知,再在儿童自身同情心、同理心的作用下催生儿童社会公德行为的诞生、强化乃至固化。

三、净化环境 纠正胡为

在现实中,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一个儿童都能同情之本性发达,具备良好的亲社会行为,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反社会行为。于此,我们需要从生态论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审视我们所提供的教育是否合适,更应该从家庭关系的角度考察这一问题。

原生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并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会当父母,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合格的父母。所以当一个孩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前儿童的亲社会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it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