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有能力可以满足孩子的每一个需求,永远都不用对孩子说“不”。
然而现实是,从孩子会说话、有自我意识开始,可能每一天都要面对这个议题。
而养育者拒绝孩子的方式,对孩子的一生都将有着深远的影响。
01、
养育者需要处理对孩子拒绝的两类情形
在生活中,养育者需要拒绝孩子的情况通常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不合理”的要求。
比如要某件危险物品,要去做某件危险的事情,在吃饭的时间要吃零食,手机短视频或游戏,购买家里已经有很多的某种玩具,不去上学,不写作业等。
关于如何拒绝孩子这一类的要求,网上有很多文章都有讨论和支招。
但还有一种情况比较少被提及,那就是第二类需要拒绝孩子的情况:
孩子的需求是合理的,但家长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满足或无力满足。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
——父母在处理工作或其他事情时,孩子要求陪伴;
——父母因工作原因不得不离开孩子外出赚钱时,不能满足孩子希望父母留在身边的需要;
——孩子学习或生活中某些正常的学习要求或物质要求,家长出于家庭经济压力,无力满足;
——父母因感情原因分开了,不能满足孩子希望父母继续在一起的需要。
而这两类需要拒绝的情况又各有特点。
第一类中的需要,孩子可能会频繁提出,天天提出。养育者需要反复拒绝。这种情况就非常考验养育者的耐心、情绪定力和拒绝孩子时的智慧。
第二类中的需要,可能不经常面对,但一旦面对,就会让养育者感到巨大的愧疚。
因为这一类需要拒绝孩子的情形,是会让父母感到心碎,却又不得不拒绝,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但无论是对第一类需要的拒绝还是对第二类需要的拒绝,养育者拒绝孩子的方式,都至关重要。
02、
养育者拒绝孩子的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三个方面
事实上,当孩子被拒绝时,也许会感到失望和难过,但并不一定会伤害到孩子。
因为即使只是一个孩子,他也并不会认为自己的所有需要都百分百可以被满足。
当提出一个要求时,孩子内心其实是有被拒绝的预期的。
而通常在拒绝后会带给孩子伤害的,不在于被拒绝本身,而在于养育者拒绝孩子的方式。
举个例子:
面对孩子的需求,养育者A的处理方式是,认真倾听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孩子一起探讨该需求的合理性。在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如实地告诉孩子不能满足的原因。并接纳孩子因需求没能满足所产生的情绪,安抚孩子,或为孩子提供替代方案。
养育者B的处理方式是,不由分说把孩子骂一顿,指责孩子根本不应该提这种需求,并借此把孩子平时表现不好的地方都翻出来数落一翻,最后甚至定义孩子道,你就是个不让人省心的孩子,你就是来要债的等。
在第一种情况中,孩子虽然被拒绝了,但孩子并没有被伤害。
而在第二种情况中,孩子的需求不仅被拒绝了,还从各个方面被严重的否定和攻击了。
但由于养育者是无法选择的,除非养育者觉醒,主动学习并改变,养育者拒绝孩子的方式通常都比较固定。
当这个孩子被一次又一次,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成百上千次地被粗暴地、不正确地方式所拒绝时,所造成的伤害会持续而深远地,影响到孩子人生的三个方面:
① 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知。
在《爱与依恋的力量》一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父母不断拒绝孩子,孩子就会开始相信自己既无能又无助。”
如果养育者在拒绝孩子时,否定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需求是错的,很多人成年后的不配得感就是这样来的。
如果养育者更进一步,在拒绝时对孩子进行人格上的否定和攻击,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爱自己,自己是糟糕的、差劲的。
这时候孩子会在内心否定自己以及自己的存在的价值。而这又正是形成自卑情结的重要原因。
因此,长期被一味拒绝,以及用不正确方式拒绝的孩子,容易变得自卑以及缺乏自我价值感。难以自信和阳光。
另外,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在搜狗百科中,对这个概念的定义是这样的: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因为重复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人摆布的行为。而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有,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和不正确的归因。
它会造成的后果是,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或困境需要求助和努力时,会不做任何有意义的努力并感到无助、无望。
因为从过去的经验中他已经认定了,自己会被拒绝。
而这种根深蒂固的自我认知,又常常根植在人的潜意识里,难以被觉察到。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的自我选择、左右着人的命运。
② 影响孩子对关系的认知
当孩子总是被拒绝或者被粗暴地拒绝,渐渐地养育者就会被孩子感知为是苛刻的、专制的、拥有资源但不愿意满足自己的这样一类的形象。
孩子会渐渐变得沉默,减少对养育者提出需求,或用撒谎的方式提出需求。
同时,孩子会把父母的这种形象投射到其他成年人身上,比如学校的老师、工作之后的同事、领导,情感关系中的伴侣等。
一旦遇到困难需要求助,或需要向对方提出某方面需求的时候,要么隐忍不说,要么很难坦然表达。
因为在他们的内心,他会认为没有人会愿意满足自己。
这就会导致,这一类人注定会过得很辛苦,遇到困难不敢求助,有机会不敢为自己争取,遇到不公时不敢为自己发声、不敢反抗。
③ 影响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人是环境的产物,因为人很容易受环境的暗示和影响。
而一个在成长过程中,需求和自我经常被否定、甚至被攻击的人,其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也常常是消极和悲观的。
当遇到困难时,有机会需要争取时,还没有开始面对,他可能就已经在内心放弃了并输给了自己。
因为在他眼里,自己是被世界拒绝的,世界是冷酷无情的。
因此,这样的人也容易缺乏对生活的热爱和努力的动力。容易在困难面前变得随波逐流,逆来顺受。
03、
养育者正确拒绝孩子的一些原则
看了前面的部分,可能有朋友觉得这个后果太严重了,开始感到恐慌。也可能有朋友会觉得这是小题大做、耸人听闻。
也许上文所举的例子不是绝大多数家庭中会出现的情况,但在处理对孩子拒绝这件事情上,养育者确实有可以提升的空间,以及一些原则可以参考:
① 当孩子提出需求时,先不要急于拒绝,看到孩子需求背后的需求。
任何一个需要的背后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需求。当你愿意认真倾听、仔细询问(不是质问)孩子该需求背后的需要时,即使最后你拒绝了孩子的这个需要,孩子也会觉得自己有被看见、被尊重、被认真对待。
② 当孩子提出一个需要时,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孩子的需要进行评判。
在你看来也许是不合理的需要,在孩子那里很可能有一个很合理的原因。而你的主观评判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否定了。会由此产生不被理解的感觉,使亲子关系产生隔阂。
③ 做诚实的养育者,当需要拒绝孩子时如实地告知原因,不指责孩子。
很多时候养育者拒绝孩子的要求,并不是不能,而只是自己不愿意,这时候最好能直接告知孩子: 我不想满足你这个需要。
举个例子,孩子想要买某个玩具,而家里已经有很多。如果你不想买,可以直接告诉孩子,我不想帮你买这个玩具,因为我觉得家里已经有很多。
注意,拒绝的重点在于你觉得有很多,而不是指责孩子,家里已经有很多你还买。
因为孩子对喜欢的玩具喜欢重复购买,这是孩子的一种正常心理。
可以不满足,但不要否定其需求的合理性。
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孩子形成不配得感,长大后即使面对想要的东西,也失去努力的动力,觉得自己不配拥有。
④ 不把对孩子的拒绝和孩子的学习、平日的表现结合在一起。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提出要求时,会绑架孩子,比如你学习这么差,你还想玩。你上次定的目标都没有达到,你还好意思让我给你买这个等等。
拒绝就拒绝,就事论事,不要扩大到对孩子的否定。
学习不代表一切,在某些方面的缺点也不代表整个人都不行,但是把对孩子的拒绝和这些事情绑定在一起,同样也会导致孩子的不配得感,以及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
⑤ 该拒绝的时候温而坚定地拒绝,不要因为对孩子的宠爱就无原则地满足孩子。
《爱与秩序:海灵格人生智慧箴言》中记录了“家庭系统排列”疗法的创始人,伯特·海灵格这样一个说法:
“做好父母意味着,有时必须让孩子失望,拒绝孩子的要求,允许孩子有负面的经历,去失败,从而学习。”
被拒绝是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要面对的事情,而我们无法保证我们的孩子在家庭以外的环境里不会被他人拒绝,因此,孩子需要在和养育者的关系中就学会被拒绝,正确看待被拒绝,消化被拒绝时的各种感受。
家庭正是孩子面对真实世界之前,最佳的练习场。
⑥ 和孩子一起商讨,为孩子提供替代方案。
当在某个需求上拒绝孩子时,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寻找其他的替代方案。让孩子感到自己的需要依然是被重视的。
⑦ 提前约定,达成一致。
比如外出时关于买玩具,能不能玩游戏、玩游戏的时间长短这些要求,养育者可以采取出门前提前和孩子约定,此次出门的事项和内容,是否购物,多少金额为限的方式,避免孩子一到购物场所什么都要。
关于能否玩游戏,游戏时间长短,也可以提前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规则,之后按规则执行。
在这个过程中,选择性拒绝和满足,同时让孩子参与到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让孩子感到被尊重,需求被重视,同时也能让孩子学会合作和制定规则。
/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关于如何处理对孩子的拒绝。
拒绝孩子,是做父母的需要修炼的重要功课之一。被拒绝,也是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
在拒绝孩子这件事情上,采取更恰当的方式,不仅有助于促进亲子关系,还可以为孩子奠定健康的人格基础,自信乐观的性格,以及对世界正向积极的看法。
是很值得养育者重视的。
希望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77185/23b0f75213e1db6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