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要在上海住一月?
我对上海的粢饭团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起先我浅薄地以为它就是糯米,蛋黄和肉松的组合,简单又不会出错的好吃。到了上海之后,喉咙发炎的我绝望地发现了所有的粢饭团包着油条。愤怒又不甘心的我还是恨恨地咬了一口包着刚炸好油条的粢饭团,哎,好像是要有油条,才能算粢饭团。
图片源自Tryvel找了份上海的实习,要在上海呆一个月。悻悻地发现仅仅一个月的房租,也够我在别处来个逍遥游。便和老友发着牢骚。过了一会我们却又不约而同地提起,在上海的法租界呆一个月,估计也会是难得的体验吧。
在上海呆一个月很显然已经超出了“旅游”的范畴。这也并不是我第一次来上海。外滩、东方明珠和南京路,早已没有再访的欲望。甚至这几年的网红“巨富长”,我也已经探过。
图片来自网络虽然没有特意去游览这片网红街区,却幸运地住到了附近,每天出门都能感受到网红街区的相似气息。
图片源自Tryvel长长延绵的梧桐林荫道,大概是上海最迷人的风情之一。它若只有短短的一道,也是美的,但只能沦为一条“风情街”,堆积着无数的精品店和网红咖啡馆,远称不上“上海的风情”。这些林荫道是大片的、常态的,人们切实地生活在这里,他们的家在这些梧桐背后的一条条小弄里,有卖两块一个蒸包的小摊支在弄口旁。这不是上海的景点,这是上海的风情。
图片来自网络“有法国梧桐的地方,就适合走路和停驻;春夏有亭亭青伞,足以庇荫思绪,秋冬有沙沙落叶,踩出满地韵律。世界上有两种城市,有法国梧桐、以及没有的;巴黎、上海、纽约、南京、伦敦、墨尔本,都因这树而有种气派。”
——蔡珠儿《法国梧桐》
若你打算在接下来的秋季探访上海,可以到上面这十八条“落叶观景道”走走看。从2013年起,上海绿化市容部门尝试对部分道路落叶不扫,方便市民和游客欣赏秋韵。这是2016年的街道名单,今年名单或有增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出行前查查看。
图片源自Tryvel就在这样的街区里遇到的一间早餐店。并不是特意找的店,粢饭团卖四元一个,加肉松四块五。味道出奇地比特意去拔草的“真圆”粢饭团好吃。糯米更软糯,因为不像真圆加了肉糜,反而口感清爽。吃着吃着就感慨油条的确是粢饭团的点睛之笔,脆脆的,带点油脂,一下把整个饭团提升得温润有生气。糯米里要是只有肉松,就只是个温柔的老实人,好吃,但不会痴迷;加了油条才有了魂。
除了粢饭团,上海早餐的“四大金刚”还有大饼、油条和豆浆。
图片来自网络记得张爱玲介绍过,“大饼和油条同吃”有大不相同滋味。真是毫不介意卡路里。
在吃上我并不是个很有原则的人,生在甜党的广州,在沈阳、北京和上海都尝试过咸党的豆腐花,却没能爱起来。上海还有咸党的豆浆,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敢点。
我在上海呆一个月,所以少了许多游客的匆忙与陌生,倒还存着住客没有的好奇心性。前几天发了个地铁路名到朋友圈上,说上海“黄陂南路”的“陂”读pi,而广州的“车陂”读bei,本身就是生僻字,两个大城市还用了不同的读音,实在太折磨人。下面有人提示我说,上海的“黄陂”应取自武汉的地名,上海也有用别的城市名取名的习惯。广州的“车陂”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地名,取其本意。
截图自http://www.zdic.net/z/27/js/9642.htm一个城用另一个城的名字命名街道并不罕见。喜欢在后面加上南北的,倒又少见一点。上海命名公车站名更是有另一个习惯,喜欢用两个街道叠加命名,熟悉的觉得方便,我这个初到的,倒总是觉着头疼——公交报站听得最清楚的,总是头一两个字。
截图自百度地图上海的公交车有沪语报站。这是我首次接触上海话的途径:报站先来一遍普通话,再来一遍上海话。我于是信誓旦旦地觉得上海话没什么难的,挺容易听懂的。这个结论自然很容易地被懂上海话的朋友嘲笑并推翻了。
我啊,还是别轻易做能听懂别的方言的梦了。
文—Fay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