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那一年,我陪母亲大人游鼓浪屿,同行的还有另外二十几位中老年旅游爱好者。那时候,没有微博微信和各种app,信息了解远没有现在迅捷,人也就天真些,跟在导游身后乖乖地走,小红旗指到哪儿,我们就去哪儿,导游说买啥,我们就买啥。
事后跟人回忆这段愉快的旅程,只记得说得最多的是,“鼓浪屿上全是卖糕点的铺子呢!”
2015
时隔十年,再上鼓浪屿。
这一次吸取了教训,路线的选择始终遵循一条原则:避开旅游团。凡看到游客聚集,人头攒动,我们则断然掉头,反其道而行。
这样的决定是明智的,在一片片熙熙攘攘之中,我得以静静地品味这座风霜小岛的真实韵味。
鼓浪屿是座人口不到2万、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的小岛,和厦门岛隔海相望。岛上房屋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历经沧桑。
岛上最初的居民主要是闽南本土居民和外来侨民、华侨,后来厦门成了清朝帝国首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西方人陆续登岛,大兴土木,建领事馆、办事处和私家庄园,鼓浪屿也随之成为当时两大公共租界之一。一座座带有显著西方设计风格和现代文明理念的欧式建筑,就是这种融合与碰撞的见证。
世事变迁,光阴荏苒,曾经多元文化交流结合的繁华岛屿,也只剩下“有人住的老房子”和“没人住的老房子”了。
曾经光鲜亮丽的别墅庄园,现在都已残败不堪,风雨飘摇。然而越过高高的围墙和铁门,看着这些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红砖拱门、笔直的罗马柱,仍不禁遐想当年的鼎盛光景。
旧日的高贵建筑,现在是游人们观光瞻仰的景物,也是拍婚纱照的绝好取景地。与我同行的喵小姐,有一个恶趣味,最喜围观(加偷拍)那些拍婚纱照的新人们。
她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荒诞喜感和黑色幽默。
岛上的居民房,则要朴实得多。
走在一条绿树成荫的石头路上,迎面过来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学生,正巧赶上他们放学了。这样的偶遇令人欣慰,是我想要看到的生活景象,一种人们在此生活、成长、老去的人间面貌。
如果鼓浪屿只剩下了咖啡馆、旅店、和空无一人的别墅,只剩下一份给人回顾的过往历史,那么它就真成了一座失去真实感的“建筑博物馆”了,默不作声的“展品”和喧嚣嘈杂的“观光者”两相对垒,互不相让。
岛上多榕树,每一株都饱经风霜,动辄都有上百岁的年纪了。
榕树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枝桠上不断冒出来的气根。这些气根垂下来,随风飘拂,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生,直到垂到地上,钻进土中,然后继续生长,变得越发粗壮,成为气根柱。许许多多的气根柱,连同主干一起撑起繁茂的树冠,长成一副独木成林、遮天蔽日的气势。
也许只有这些华茂永盛的大榕树,才是这座小岛永远的居民和守卫者吧。
天黑以后,游人们也尽兴而去,海边大道边奢华高档的餐厅里还坐满了人,看样子,小岛的宁静还要再晚一些才能到来。
2017
当地时间7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鼓浪屿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有“专家”预计,在这个暑期和接下来的国庆黄金周,会有三倍于以往的游客涌入鼓浪屿。
好消息是目前门票还没有涨价。
其实近些年来,岛上的居民都纷纷选择了外迁,只剩下一些低收入的老弱病人和流动人群,医院由原来的四家缩减成一间卫生所,学校也由六所减少到一所了。
不知后来再去的人们,还能不能看到老榕树下蹦蹦跳跳的小学生们呢?
——END——
原创作品,感谢阅读,转载事宜请联系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