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地的日出时间是5:45,我比太阳起得早,为的是那美妙的一刻。我又一次穿过叙拉古的大广场,此时,空旷的石板地上,没有了白天噪杂的脚步声,居然地上的垃圾也不见了,应该是被更早起的环卫工人清理了。我沿着罗马路向东南而行,几步来到了海边。
横无际涯的地中海,此时只是海水微澜,听不到拍岸的潮声,仿佛海水也有默契,都在静悄悄地等待那一时刻。岸边不远处的海上,一艘小船在随波逐流地飘,一位光着上身地意大利男子,斜躺在船头,他歌唱着,恣意地自娱自乐。偶有海鸟略过,却不鸣叫,似乎会打扰到歌唱的男子。


海边小道上响起了滴答滴答声,是马车在敲打着古老的石板路,几个早起的游人居然以这种方式来海边享受日出,也算别出心裁,妙人啊,竟以这种方式记录下他们在叙拉古的美好。终于,东方的天开始发红,初生的红轮从海上慢慢爬上来,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先是染红了大海,然后给岸边的房子镀上了一层暖黄,慢慢地,叙拉古老城边的整排老房子都被照耀了,日出时的叙拉古美得不可方物。



再回到大广场,已有小半个广场沐浴在阳光中了,我们一家在广场的咖啡厅买来早点,坐在餐厅临广场的椅子上,坐看阳光一点点铺满整个广场。游客慢慢多了起来,以各种角度拍摄着,以留下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有的用不求人的自拍杆,也有人看见我们闲坐,请我们帮忙拍一下的合影。不再有玛莲娜妖娆的步子走来,也不再感情复杂的旁观者的异样目光,此时的广场,清丽脱俗,平易近人,以她博大的胸怀欢迎每一位的造访。



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快结束时,玛莲娜挽着九死一生归来的丈夫那剩下的一个手臂,以宽容的心境和直面未来人生的勇气,重新走回到这个广场时,世道已经变了,被战争的恶扭曲的人性已经慢慢修复,人的善良天性重新被激活并得到升扬,一直对接到了我们眼前的快乐与和谐。于是,我们放心地告别了叙拉古,因为她在未来的日子里,不必担心重陷悲剧,她只会越来越好。
我们今天准备造访两个城市,一个是西西里的第二大城市卡塔尼亚,另外一个是小镇诺托。其实,无论是叙拉古还是诺托,从行政区划上讲都属于卡塔尼亚省,它是西西里大区(比省更大的区划,类似于中国的华北、华东地区)下辖的省,卡塔尼亚市是卡塔尼亚省的首府。卡塔尼亚是离埃特纳火山最近的城市,东临爱奥尼亚海,风光旖旎,相对叙拉古,她是后起之秀。
卡塔尼亚引以为豪的三大宝贝:埃特纳火山、音乐家贝里尼(不是贝尼尼)故里、巴洛克艺术之城。从踏上西西里岛开始,尤其是从陶尔米纳一路向南的环岛公里,埃特纳火山一直时隐时现,如影随形。历史上,卡塔尼亚因为离火山最近,曾被埃特纳火山蹂躏了几十遍,尽管与危险相伴相生,却丝毫无改卡塔尼亚人生活下去的勇气。火山熔岩形成的黑石头,被各类建筑物用作为基石,而产于叙拉古的白岩,是卡塔尼亚城中众多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石材;至于贝里尼,这位出生于1801年的卡塔尼亚音乐天才,一生创作无数,他是意大利咏叹调的始作俑者,也是美声唱法的奠基人,他是卡塔尼亚的英雄,也是意大利的英雄;西西里是巴洛克艺术发展的福地,巴洛克建筑物成了卡塔尼亚辉煌的历史印记,留下了一座巴罗克艺术宝库。
带着对卡塔尼亚美好的憧憬上路,但从高速公路下来,离卡塔尼亚城区越近,我们的心却被揪得越紧,进城的一路上,不仅建筑物破败,公路也颠簸难行。GPS又无端跟我们开起玩笑,让我们一遍遍走又回到原地,在路过的一条条路上,满大街乱七八糟的涂鸦,仿佛是某部电影里的镜头,搞得我们很长时间在恐惧中前行。开始以为只是城乡结合部的惨象,但当GPS告诉我们里著名的大教堂只有500米时,周围依然不见天日般地混乱,我的心也跟着乱了。终于,我们在市中心边一个看上去比较让人放心的广场边停下车来,仍然半天都不敢下车。脏兮兮的街道、破败而遭遗弃的空楼房随处可见,满身刺青的路人、看不懂的店招、街道的异味,都让我们产生逃离这座城市的冲动。如果此时走出来几个劫匪,我们并不会特别诧异,毕竟空气中有一股危险的信号。这就是我们梦中的巴洛克艺术之城?在西西里仅次于首府的大都市?我们来这里究竟是来寻梦还是来探险?
一家人合计了一下,来意大利已经八天,一切都很好,在人们心目中的“贼都”罗马逛了四天一直安然无恙,踏入黑手党老巢的前四天也从未感受到威胁,我们潜意识里对危险的评估不见得很靠谱,如果到了卡塔尼亚而莫名逃离,以后可能追悔莫及。我们告诫自己,既来之则安之,一家人相互鼓劲,沿着街道前行。从TripAdvisor上看到,我们附近有一家上好的餐厅,问了路人,居然就在对面,且让我们好好吃一顿,压压惊。餐厅店面不算大,大部分的餐桌都在户外,服务员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端上水,送上菜单,儿子先乐了,一份牛排的价格不到罗马的一半价格,海鲜也很便宜。等菜的时候,查到我们正对面的城堡形建筑物,正是本地名胜乌尔西诺城堡,这座12世纪的建筑,四角有四座高高的圆塔,壮观但不失朴实。城堡旁的广场,正是我们的停车之所,以乌尔西诺城堡之坚固,才在1693年的大地震中幸存了下来,现在是卡塔尼亚市博物馆。
服务员端上菜来,香气扑鼻,每一样都无可挑剔,尤其儿子的那份牛排,份量足,味道好。吃饱喝足,我们对卡塔尼亚的印象改观了不少。步行几百米,蓦然看到高大宏伟的巴洛克建筑,不是一座,而是一片,我们一小时前战战兢兢的坏心情顷刻间无影无踪。中间最雄伟的那座就是卡塔尼亚的标志性建筑:Duomo(大教堂)。宏伟而不失生动、热情而兼具奔放,是典型的巴洛克浪漫主义杰作。我们在罗马见识了不少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的作品,但从气势上看,卡塔尼亚市中心的巴洛克建筑群展现出来的集体魅力震撼力更强,这个建筑群有着热烈而狂野的皇家建筑气质。对面的广场上,正是卡塔尼亚的城市名片:大象喷泉。一头纯黑色的大象雕塑,鼻子高高翘起,像要吹起战斗的号角,或是准备冲入战场,建功立业。用埃特钠火山岩雕刻的大象,是卡塔尼亚人的吉祥物,是在屡屡遭受火山肆虐后,人们期望镇住埃特纳火山的威力的镇妖塔。大象雕塑的顶端,又是一座高高耸立的埃及方尖碑,一定也是古罗马战胜埃及的战利品。教堂广场前面的大道,便是卡塔尼亚最繁华的埃特纳大街,沿着这条大街,卡塔尼亚的精华依次排开,宫殿(现在是市政厅)、大教堂、大剧院,以及整条街的商场和餐厅,一座城市拥有如此众多完整的巴洛克建筑群,实属罕见。




远处的埃特钠火山,依稀可辩,这座西西里岛的镇岛神山,历史上数次让附近的城镇吃尽苦头。1669年,埃特纳火山的一次猛烈喷发,导致了卡塔尼亚等附近城市几近毁灭,悲剧夺走了两万多条鲜活的生命,差一点使卡塔尼亚成为另外一个庞贝。但卡塔尼亚是幸运的,也是不屈不饶的,他们重建了家园,建起更为高大雄伟的大教堂和与之相媲美的建筑群,这是卡塔尼亚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组织认证时的重要理由。
从中心广场西行,我们准备去寻找历史悠久的本笃会修道院,路不远,但沿路依旧时时看见凋敝的状况,大街上被废弃的建筑物司空见惯,搞得我们才安定下来的心又悬了起来,难道是经济不好,年轻人都搬离了吗?到处是废弃的房屋,是否酝酿着潜在的危险?我们忧心再起。
本笃会修道院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欧洲最大的修道院。建筑物的内庭极大,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方方正正的中央庭院,四周全部是带有廊柱的走廊。但所有通向回廊的门似乎都被锁了起来,我们无法走出去看个究竟,只能透过玻璃窗张望一下外面的景致。奇怪的是,一群群显然不是游客的年轻人在建筑物外面的广场里、以及走廊中席地而坐,好像在研讨什么问题。由于没有英语导游,所有的介绍都是意大利语,连我最喜爱的《口袋导游》到了西西里也资料阙如,于是我们成了纯粹的文盲。问了一位迎面走来的年轻人,方知这里已是卡塔尼亚大学的人文学院的校舍,那些席地而坐的年轻人,看来正是在做学术研究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卡塔尼亚大学并不小,有三万多学生,学生太多不该是启用古老的保护建筑作为校舍的理由吧。但是,如果既能有效保护好历史建筑,还能真正利用起来,不失是上上之选。




离开卡塔尼亚时,虽然谈不上逃离,却也很不顺利。奇怪的是,跟着GPS的引导,一路上被困在几条极窄的小巷里团团转,终于看到了高速公路入口后,我又鬼使神差地错过了两次,难道卡塔尼亚真有什么玄机?呵呵。
本想放几张让我们惶恐不安的照片上来,却遍找不见,当时真的惶恐到了连拍张照都会招致危险的程度。所以朋友们看到的照片尽显卡塔尼亚美好的一面。
美丽的海边小城在西西里似乎是家常便饭,然而西西里岛东南角的诺托却非同寻常。从卡塔尼亚到诺托并不远,但今天一路上邪乎得很,从高速公路下来进入诺托镇时三番两次走错路,本来直奔大教堂的,阴差阳错开到了海边,只见蓝蓝的爱奥尼亚海,海天一色。海滩边全是度假的客人,连绵不断的沙滩椅,蔚为壮观。跟其他海边度假胜地比,诺托最宽敞,毕竟远道而来的游客不多。我们不再逗留,掉头而去。
中心城区不敢随意停车,我们只得把车停在一公里开外的小巷里,顺着街道,爬坡走向市中心。一路上,街道很旧,依旧很多涂鸦,路人也很少,好在此时阳光高照,光天化日,没有危险的气息。
待我们踏入主街,似乎一下子登堂入室,跨入另一个世界,这个西西里巴洛克之都,在艳阳下美得炫目,教堂一座连着一座,扑面而来,带着一股霸气。建造不同教堂的都是所谓的蜂蜜色的本地石材,暖意浓浓,也有人说这些建筑石材都镀过金,但看来不像,无论如何,这都是我们从未看到过的大气磅礴之景象。书上说,诺托的历史颇为悠久,一直是拥有美丽海滩的世外桃源。但是,1693年的地震把整个诺托旧城瞬间摧毁,我们眼前的所有建筑物,都是后来几代人重建的杰作,修葺一新后的诺托,整齐划一的巴洛克风格,比地震前更为雄伟,风格也更一致,成为了世界上最富盛名的巴洛克建筑艺术之城,“石头花园”之名并非浪得虚名。
小小的诺托,要看的都在那条主街上,从城门开始来回逛一回,半个小时就能步行看完。但是,如果想仔细参观这些宏伟的巴洛克教堂的内部,恐怕几天也看不完。从走上维托里奥·艾玛努埃尔大街的那刻起,巴洛克,这个名称第一次如此强烈地冲击着我,没有一个地方,排列着如此集中的巨型巴洛克建筑物,简直想把我震晕。只是不知为何,如此漂亮的小镇竟然没几个游客,从空空荡荡的市政广场到几座庄严的大教堂,完全是整窟的宝藏为我们独享的感觉。
诺托大教堂之所以惹人喜爱,多半是她那无可匹敌的大台阶,完全可以跟罗马著名的西班牙台阶媲美。宽阔的台阶分成三段,大教堂矗立在高高的台阶上,一股居高临下的气势,似乎昭示其在诺托城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堂的整体装饰刚柔相济,古意浓浓。跨入教堂内部,到处都是漂亮的壁画。然而,这些壁画如此鲜艳,实在不像经历了几百年的时光。谷歌了一下,才知道这源于20世纪末又一次地震,几百年的老教堂受损严重,意大利政府动用了一批技术专家,化了大价钱修了整整十年,至2007年方重新开放,所有的壁画也被重新描绘一新,方有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一下子看不过来这么多的教堂,至于圣萨尔瓦多修道院、圣多米尼加教堂等,我们也只是匆匆带过。毕竟,我们对天主教懂得不多,教堂看得太多感觉雷同,出现严重的审美疲劳。不如大街上真实的世界来得鲜活。跟其他旅游城市比,诺托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商业气氛,沿街的商店都很低调,也没有人特意招徕顾客,几家餐厅里零零星星地坐着吃饭聊天的本地人,我们想找一家网上评价很好的餐厅,可惜也并不营业,似乎没人想赚游客的钱,我们一家三口,恐怕是整条大街上唯三的亚洲面孔,但又有谁在意呢?在诺托,除了后来吃了一顿披萨,一人一支冰淇淋,竟然无钱可花,也算在意大利这段时间中花钱最省的一个城市。
对面的市政厅大楼原来也是一座教堂,里面似乎正在搞什么活动,好像挂着达芬奇的名字,只是并不开门,也搞不清究竟是什么主题。但门口的一个作品很炫,查了网络:多彩的梦。这是西西里很少看到的现代作品,祝愿美丽的诺托,在拥有历史遗产的同时,能有面向未来的梦。





在卡塔尼亚和诺托享受到的巴洛克饕餮盛宴,一扫我们入城时种种不安。说到欧洲林林总总的建筑风格(大部分都是教堂建筑),以前有篇署名Dr. Zhao的微信做了不错的普及,顺便分享出来:
1)古希腊建筑特征:上面是三角形的门楣(三明治),下面有一排希腊柱; 2)古罗马建筑特征:在希腊建筑上加大圆顶(包子),拱门(凯旋门); 3)拜占庭建筑特征:洋葱头顶(不是半圆),但东正教(比如俄罗斯)建筑有更多的洋葱头; 4)哥特式建筑特征:尖塔,高耸入云的尖塔(玉米棒子); 5)文艺复兴建筑特征:左右对称结构; 6)巴洛克风格特征:华丽,金光闪闪,无金不巴(巴洛克),是一种艺术风格,不限于建筑; 7)洛可可风格特征:一种室内装饰风格,是巴洛克2.0版本。更奢华,更繁复,更金碧辉煌。
回到巴洛克风格,普遍的看法是,它突破文艺复兴时期所谓古典主义的条条框框,是自由意志的体现。但巴洛克风格的教堂无不富丽堂皇,是教会炫富和追求神秘感在作怪。简单概括巴洛克艺术的特点:
1)首先当然是豪华,带有宗教特色和享乐主义的色彩;2)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充分展现艺术想象力; 3)强调动感,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4)关注空间感和立体感;5)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结合。
上海外滩也有好几座巴洛克风格的大厦,可见其影响之广。外滩一号原亚细亚大厦是古典主义和巴洛克的混合体,上半部分带有明显的巴洛克特征。白渡桥边的礼查饭店(曾改名浦江饭店,爱因斯坦、罗素、卓别林等来上海时都曾下塌于此)是那个时代远东最豪华的饭店,典型的巴洛克建筑。有兴趣的朋友上街去辨认一番,不出国门欣赏西方建筑也是乐事一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