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你的课堂便怎样。你,是你的课堂。——肖培东
春阳融融,花开莺啼。这个时节,例行高三备考观摩。语文学科分别在实验高中和三高进行听课观摩,加起来共听了四节专题复习课。其中,”语句仿写“属于语言运用板块,知识性强;“散文类文本鉴赏”和“小说人物形象特征概括分析”是文学文本阅读。实验高中的两节课,立足刚刚进行过的模考试卷,根据学生答题情况,针对失分严重题型进行讲解训练;三高的两节课,是专题复习的第一课,同课同构,充分发挥了集体备课的优势。
四节课的共同之处是,有针对性,教学内容聚焦,一课一练,一课一得;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两点,都非常值得初中特别是初三老师学习。初中课堂尤其是复习课,聚焦不够,面面俱到;老师讲授过多,只求心安,不研究怎样能让学生学得更有效果。
四节课各有特色,葛老师讲《散文类文本鉴赏》,以试卷试题为例明确此类题考查方向,以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得失原因。然后针对常考四类题目,分四个小组分别用原题重新拟考题及答案。这节课的教学立意很高妙。对于距离高考不足百天的高三学生来说,复习是每节课每学科的常态,如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研究试题,制定对策,提升技能,是每一个高三老师面对的难题。而葛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拟题、再答题,促使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经验和知识积淀,高处俯瞰,宏观掌控,能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不足的地方在于,入课随意,对话随便,收束松散。以肖复兴的文段和肖复兴的介绍入课,和本节课的教学关系不大,混入阅读教学的常规;学生拟题之后的展示环节,教师的评价点拨很关键,尤见教师的备课深度和专业功力,可惜葛老师只是浅浅表扬而已;展示完毕,课堂已到尾声,教师没有小结回顾,有草草收场之感。
实验高中姚老师讲《语句补写》,分值6分,是中学学生易错题型。初中考两句,高中考三句。姚老师的课堂紧紧围绕学习目标,了解语句补写的命题规律,结合试卷试题分析归纳三处语句补写的方法,总结出规律:看位置,看句型,看标点。然后进行真题演练。听完课,很多老师赞叹这节课实在。大概是因为听懂了。哈哈,听课者有一半是初中业务校长和乡镇业务专干,这样知识性强的语文课,他们听起来比较受用。如果从初中教学的角度去看,我觉得,归纳出三处句子的补写方法再练习,不如一处一练。比如,中心句怎么补写,复句中的分句怎么补写,总结了方法,马上来练一练,反复训练,直至最后呈现高考原题,大部分学生三个句子都能写个八九不离十。想要总结一次方法,就让学生完全掌握灵活运用,是理想化状态。
三高的两位老师很好地诠释了,同课同构的集备基础上,如何针对不同学情灵活调适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同样学案和课件讲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曹老师在重难点的突破上很有方法。比如老曹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两个班的学生都泛泛答题,多涉及人物性格。曹老师就抓住学生的共性错误,引导学生思考“写淡泊名利为什么不得分”,然后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审题要抓住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分析作答,然后让学生行动——积累人物形象相关词汇,背诵强化。最后是同类型题目练习。
值得商榷的有两点:用《微波》中的这个题来训练合适吗?“文中的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以为,老曹那个题是针对人物形象的某一个方面来设问,针对“点”,而《微波》中的题是对人物形象的全面设问,面对的是“面”。前面学生学习的是针对“点”如何应答,然后让学生练习针对“面”的习题,会有效果吗?
第二点,四位老师在教学目标的拟定上都很随意。行为主体模糊,行为条件缺失,行为动词随意。比如讲小说的这两节课,学习目标是两个:复习小说人物形象特征概括的方法,突破小说人物形象概括分析。且不说通顺与否,这两个动词“复习”“突破”就很不恰当。“复习”作为一个程序性词语,是比较笼统和空泛的行动;“突破”更倾向于成果,难以检测。什么算突破什么算没突破?大概高中的课堂模式不强调教学评一体,不要求目标精准吧。我们初中语文教学要以此为戒。
高中也好,初中小学也一样,一节好课,要关注课堂活动的逻辑,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注重师生对话的含金量。语文老师的见识,决定着语文课堂的高度;语文老师的积淀,决定着语文课堂的深度。
肖培东老师说,尴尬无力的教学背后,一定是你肤浅单薄的阅读。课堂上所有问题都源于你。
深信。自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