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夕阳太暖
如果要问大学这几年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什么?
除了阅读,就是实习。
阅读是广泛的输入,而实习,可以看作知识产出与能力验证,它是一个人一脚踏入社会,和这个世界相互试探的过程。
作为一只“大三狗”,我的经验其实不算多。
但我特别认真地对待每一份实习,花的精力与时间足够多,因而也得到了特别多的成长。
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一旦用心去挖掘一份实习的价值,不仅可以验证她/他能做什么,学到更优的处事方案,还会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我喜欢采铜的一个比喻:
从大学进入社会,其实就是从“游乐场”模式进入到“荒野求生”模式。
在游乐场模式中,我们遇到的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的,而不是源自于我们内心的渴求,最后,我们往往也只是搬抄一个答案,交出一份答卷而已。
而荒野求生模式呢?
它是一个试错过程,从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开始,经过一番分析与探索,又回归到现实。
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都可能会困扰你、折磨你,让你焦灼不安,
于是你会非常迫切地试图解答它。
在这个求解问题的过程中,旧的知识会被激发、调用、重组,新的知识也在一点点萌芽。
这就像是在一片迷雾中,努力擦燃一根火柴,逐步把自己和周围照亮的过程。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只把自己当实习生,你就只能是个实习生。
但只要足够投入,改变是会看得见的。
1 以工作目标为导向,找一份该领域的实习。如果有可能,选自己感兴趣的。
首先需要分清“兼职”和“实习”的区别。
两者都可以赚钱,但后者一般与你未来的工作相联。
所以,最好以未来的工作目标为导向,找一份相关的实习。
这样的好处有三。
一是有机会试错,在实践中,调整对自己的定位,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二是能接触到更多专业领域的信息,增强自身竞争力。
三是能结识一些该领域的前辈。他们都会是你前进的路标。
同时,兴趣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重要但不唯一。
因为,当有一个你热爱的东西、你迫切渴望的东西牵引着你、困惑着你、折磨着你、逼迫着你的时候,你就会非常高效地去学习,去不顾一切地掌握能够化解这个问题情境的任何可能的知识。
PS:为什么我说是“重要但不唯一”呢?
因为“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推荐阅读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做朋友》,第一章 心智力量的差异,此处不赘述。
2 谦卑、认真的态度,是最好的敲门砖。
我的班主任给我们讲过这么一件事。
他曾经介绍了两个学生去质检院实习,实习结束后,质监局的负责人却反馈说:
他们偶尔会迟到,而迟到原因不是睡过了,就是交通堵车;
他们不懂得工作反馈,工作中遇到问题,能敷衍就敷衍过去。也因此耽误了整个项目的进展,差点被客户责难;
他们有时工作完,实验室都没有收拾好就匆匆离开了……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用人单位,你会愿意招收这样的工作人员吗?
记住,态度很重要。
不怕你懵懂,就怕你无知还不愿学。
实习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只要你想学,愿意学,你总能找到机会锻炼自己。
但是机会也是自己争取来的,上司们都希望找到一个认真、努力、让他/她放心的下属。
上班路远,就提早一点出门,宁可早到也不迟到。
工作失误,就老实认错,定期总结,吸取教训争取不再错第二次。
工作进行过程中,及时让老板了解你的进度,以及需要的帮助,以便项目能够更顺利地进行。
时刻提醒自己,要成为让人放心的实习生,而不是一个Bug。
3 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完美,因为你不知道怎样才叫完美。
我曾一度是个特别追求完美的人,总希望把事情做到最好。
但久而久之我也遭到了这种思维模式的折磨:自我设定的目标高,心理压力大,就容易被困住,而迟迟不敢下手行动,最后反而什么也没做成。
《精益创业》里提到一个概念——最小化可行产品(MVP),就是指创业者应该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资源制造出一个最轻量级的可被用户试用的产品,发布出去,再根据用户的反馈来进行优化和革新。
这个道理在实践中同样适用,无论是什么工作,最终都是要用现实去检验的,而反馈就是你改进方案的信息源。你必须去实验,去测试,去把东西做出来,和这个世界产生交互后,你才可能摸索到可能正确的方向。
所以,不需要急于定下太大的目标,甚至否定自己,你要去试,在试错的过程中推翻自己,或是被激发出灵感。
4 获得老板赏识的关键,并不是你有多丰厚的资本,而是你是否可以帮助他节省认知成本。
在和老板反馈工作时,你会详尽地陈述一大堆,还是分点陈列,简明扼要?
工作进行时,你是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还是会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甚至给老板提出建议?
举个例子。
上司要求A统计一份资料,小A给所有人发了信息,然后就等着收回复。一个星期过去了,资料还是没有统计好。
而B呢,在接到任务的同时,问了上司一个问题:请问我需要什么时候统计好呢?
得知截止时间后,B开始规划:
几号之前需要收齐所有人的资料?
为了防止上交延误,需要预留出多少时间?
统计好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怎样的处理,会更方便上司查阅?
……
如果我是实习生,我会更愿意向B学习,因为他帮助上司节省了一定的认知成本。
所谓认知成本,就是认识这个世界所需要花费的精神和物质的代价。
你的表达越清晰详细,上司需要思考的东西就越少。他不需要去一再确认很多细节,或是面对未知的可能性,只需要查看一下你整理好的信息,进行二次审阅便好。
没有哪个老板有时间一次次督促实习生完成那些最基础的任务。他们会希望拿到任务的你,可以先自己梳理一遍整个项目,甚至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怎样可以更高效/更方便/更节省资源……?
完成这件事后,下一步是什么?需要提前埋下伏笔吗?
完成后,怎样收集反馈比较方便?
这些都是你可以去思考的点。
一个任务不要光求完成,有精力的情况下一定要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不能完成的更快,往前往后再多推一两步,能不能给上司提供更多的选择。
5 主动学习,资源就在你身边。
不会做的事,先自己想办法。能百度到答案的问题,不去问别人。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各种app、电脑软件、以及各大网站,已经足够一个人自学很多技能。
我在实习期间,也曾经遇到“上司丢来任务,我却一脸懵逼”的情况,但都会先尝试自己解决,通过百度,谷歌,贴吧,书籍等各种途径。当发现自己竟然真的解决问题了的时候,成就感也是满满的。
另外,怎么才能学到优秀的工作能力呢?(包括但不限于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效率的能力、好的思维模式)
平时多观察身边的同事,看他们怎么处理工作上的问题,学习他们好的习惯,学会成为一块海绵。
我曾经读到这么一段话,也送给你:
你的第一份工作带给你最大的意义,就是教会你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养成好的习惯。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你周围的人,和他们在一起,你会走得更快,走得更稳。
6 强大自己的心脏,不把情绪带入工作中。
实习过程中遇到挫折是难免的,无论是工作不顺心,还是与同事相处时有了矛盾,都很容易让我们产生挫败感,从而灰心丧气。
这时你有两个选择,
A.怄气,抱怨。心不甘情不愿地干活,勉强交出一份成果。
B.公事公办,先将个人情绪放一边,踏实完成工作。
从我的个人经验看来,B的做法往往会在工作效率与质量上更胜一筹。
总结下来就是,一个工作能力强的人,多半也是情绪管理高手。
说了这么多,不一定全面,只是自己的一点心得。也还有很多没有说到的,比如团队精神,专业能力……
但总体而言,我想说的是,无论我们在学校里获得过什么成就,在外做过什么实习,我们真正能带走的,都只是沉淀下来的经验与品格素质。
比起过去的成果,别人更愿意看到你的潜力与能力。
学会如何思考、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怎么和同事相处会更加舒服、拥有一群共患难的工作伙伴,这些无法衡量的东西才是在你的收获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还记得我的上司曾经说过,在面试的时候,最考验人的,不是面试官问你做过什么,而是他们揪着那些细节追问你。
最后,谦卑,认真,心存感恩,是我人生的三大信条,也送给你们。
祝大家都变成自己最好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