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有持久影响力的控制模式,则是随时随地都在进行指导,却没有被未成年人意识到。
(点评:杜威区分了三种教育形式,1指导,2控制,3引领。
1“控制”,表示承受外力,并遭遇到被控制者施加的一些阻力。
2“指导”,是一个中性的词语,表示把被指导者的积极趋势引导到某个连续的过程中去,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到处用力。“指导”是一种基本的功能,这种功能的一个极端变为引领性促进另一个极端变为管制或主宰。所以要时时谨慎,防止“指导”加进“控制”的意思。
3“引领”,通过合作促进受引领的个人的自然能力。
杜威认为,没有单纯的指导,可以在观念上区分三者,但在实践上肯定是互相交融的。)
1,当他人并不去做,我们希望他们做的事情,或者用违抗来威胁时,我们会清楚的意识到控制他们的需要以及他们会受到控制的各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控制就变得最为直接,我们甚至可能会用强制力来进行控制。(却忘了学习无法强迫,人的改变,也无法强迫。)
一个孩子,可能会被人粗暴的从火边拉开,以免被烧伤,但这个行为并不一定使他的素质有所提高,也不一定会产生教育的效果。
刺耳的命令腔调也会奏效,使孩子远离火焰,并且接下来会产生同样令人满意的效果,就好像他已经被人从火被拉开一样,可是这两种情况就产生道德上的尊崇而言,一种情况不会比另外一种情况更好。
当我们对身体影响和教育影响混淆不清的时候,就会失去调动个人的参与热情来获得所希望的结果的机会,因此也就失去了以正确的方式在其身上形成一种内在的持久的方向的机会。
如果一个人不能预见其行为的后果,又不能理解有经验的人告诉他的这种行为的后果,他就不可能理性的引领自己的行为。(所谓的培养理性,就是增加经验,提高预知力。)
凡是能打动他的东西都能打动她,除了打洞之外别无他用,在这种情况下,不妨让他尝试一下自己去发现后果,这样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况,他就会采取理性的行动。(这就是杜威推崇的实验主义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人们直接表示不赞成采用羞辱讥笑,疏远斥责合成法等方法,或者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其远离那些麻烦行为,孩子对赞许非常青睐,希望通过令人惬意的行为赢得人们的赞同,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诱导其行为走向我们期望的方向。
2,另外一种控制方法是经常和未成年人打交道的人使用的方法,同时也是未成年人用来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人在社会媒介中生活迁移生存这种社会环境,就是指导其活动的持久有效的力量。
区分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观点,一方面容易夸大比较直接的或个人的控制模式的道德重要性。另外一方面,要对目前心理学和哲学中夸大与纯粹物理环境打交道的理智可能性承担责任。(是不是认为理智就是与纯粹物理环境打交道的产物?P2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