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妈妈在网上的吐槽:
from网络现在是二年级下学期,大机构都在做二升三的讲座,专业人士把二升三叫做“分水岭”,为什么呢?
学科难度进入三年级就有很大的爬坡,知识密度跟一二年级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很多公立学校是三年级才开始学英语,虽然是副科但是很重要,一旦跟不上家长压力也很大,这就是为什么明明二年级还可以当小学霸,三年级就变成要补差啦。
还有一个原因,孩子的身心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性格趋于稳定,有了更多“我”的意识,开始从外界寻求认可,交际圈和注意力会比以前更分散,综合起来对待孩子的方式如果继续一如既往,肯定不会有一个美妙的结果。
那作为家长肯定也不是一开始就变身“后妈”的,催促、不耐烦、不耐烦催促,升级到怒吼,孩子不止不听,更拖拉磨蹭,不管是起床、吃饭、写作业都让家长充满了槽点。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升级的呢?我们还是归回到孩子心里发展来看。
美国的心理学家研究了一条曲线叫做“焦虑曲线”,它长这个样子:
焦虑曲线(”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压力效应的变化:从乏力区到破坏区
焦虑曲线反映了一个人承受的压力与压力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焦虑曲线反映了一个人承受的压力与压力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呈现出乏力区、舒适区、发展区、潜能区、破坏区。一般来说,压力会带来心理焦虑。随着压力的变化,人们的心理焦虑程度也会发生变化,而心理焦虑程度的提高,在前四个区内都呈现出人们行动力的增强,产生压力效应,绩效提高。但到了破坏区后,压力效应反而迅速减低,工作效率低。这就是说,在不同区域内所产生的压力效应是不同的。
简单来说就是当孩子处于图中左边区域的时候,他的效率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升高而提升,这个动机强度可能是来自于你对他的催促,也可能来自他内心的焦虑,比如写不完作业就看不了电视或者再不出门就迟到会被批评等等。
当孩子没有太多压力的时候,他是处于乏力区的,他可以轻松做到的话,那么处于站着摘苹果的阶段,也就是处于舒适区,而随着做事的难度或者外界的压力变大,逐渐进入到发展区,有时候甚至能超预期的做好,比如预计提前半小时做完作业提前1个小时做完了,就像我们大人有时候会突然多吃2碗饭一样,无他,打开了我们胃口的潜能。
但是,当焦虑水平过了孩子能承受的峰值,就会进入到破坏区,这也是为什么孩子最后会破罐子破摔,觉得得不到小星星的奖励也无所谓,他的情绪是糟糕的,行动结果很难达到预期水平,随着压力越大,结果越糟。
所以,想想孩子的那些表现,比如不听你讲题、跟他说话当作听不见、突然大哭发火,是不是就是这样超过了压力水平的表现呢?
作为大人,肯定也有情绪,怎么处理和疏导我们会有专门的章节来介绍,这里需要家长了解孩子表现背后的原因,理解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如果下次感受到孩子有异常表现,或者让你有奔溃想揍的欲望的时候,也许恰恰就是他处于破坏区的时候,不妨抱一抱他,转身冷静一下,再来看看是不是我们给孩子定的完成目标或者要求太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