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全球投资研究所曾有一个研究,是2015 年《中国消费者新消费阶层崛起》的报告,指出,中国人均年收入在 1万美元以上的城市中产消费者的人数近1.5亿,他们是“不再只会花钱去置办基本品了”的一个庞大群体。2016年春节期间有报道称,中国游客涌入日本,短期导致日本加入了升温和冲洗等人性化设计的马桶圈供不应求,原因不外乎其提供了更高品质的消费体验,正契合了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尽管民族品牌的汽车享受了特殊的政策保护,但其品牌影响和保值能力依然无法与合资品牌相比——当然,这是前几年的数据和案例。近几年,国产汽车品质逐渐向好,且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
事实表明,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品牌消费是大势所趋,品质供给是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特别重视研究和把握消费升级的新特点。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出现了两波消费结构升级,第一波在改革开放之初,粮食消费下降、轻工产品消费上升,带动了轻工、纺织产品的生产,催生了第一轮经济增长;第二波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作为温饱和小康时期标志性消费品的“老三件”(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和“新三件”(冰箱、彩电、洗衣机),驱动了电子、钢铁、机械制造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第二轮经济增长。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波消费结构升级,集中于范围更大、领域更广的教育、娱乐、文化、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住宅、旅游等方面的消费,必将驱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立足需求侧的视角,新一轮消费升级是物质需求基本保证后对精神层面的更高追求,是消费层次的整体提升,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一是从“够吃够用”到“更好更优”的品质升级,二是从“单一产品”的“综合品牌”的形态升级,三是从“店商”到“电商”的方式升级,四是从“标准化产品”到“个性化体验”的行为升级。面对需求侧的趋势性变化,供给侧唯一能做的,就是“塑造品牌、品质供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