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伯,名郑(锦)勋(1926.11.17-2008.2.15),一位身材魁梧,英俊儒雅的军人,一身传奇一身迷。我大伯,名郑(锦)勋(1926.11.17-2008.2.15),一位身材魁梧,英俊儒雅的军人,一身传奇一身迷。
大伯自幼聪明好学,在教私熟爷爷的熏陶下可谓博览群书、博古通今。按正常年代,大伯一定会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然由于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国破家亡、民不聊生,保住性命己是不易何谈大好前程。好不容易抗战胜利,日本鬼子投降了,内战又拉开序幕。
1947年夏,那时国共正准备开打淮海战役,部队到处抓丁(据说共产党也抓壮丁,这里不作评论,本人爱党爱国爱人民军队!),当时好多老百姓还把国军当自己人的军队,把解放军叫“共匪”,估计特别是象我爷爷一样的一些读书人。这是没办法的,当时信息闭塞,话语权也在国民党这边,这种认知我想还是正常的。如果放在当今谁想夺取共产党的政权,谁会答应?
于是,7月16日爷爷带着我大伯与我爸二个成年人去三河南(今天的老三河)躲壮丁,父子三人在河南帮有钱人家放猪、放牛度日。
后来当地流行大老爷病(就是现在说的疟疾)爷爷又带着大伯和我爸去了淮安县城。其时正逢国民党的青年军官学校在此招生,爷爷托人帮忙,于是兄弟俩都穿上了军装。大伯当时初中毕业,文化高,被国军青年军官学校录取,学校在常熟。我爸因当时只有小学水平,被安排到连队当大兵。大伯走时和爷爷商量着,说我爸文化差了点,可能在部队也没什么前途,都参军家里农活也差人,还不如回家去。于是又托人说情把我爸保出来,穿了没几天军装的爸爸回村了。还好回家吧,现在我们都知道,淮海战役国军80万军队,伤忘及被俘55万人,又有多少国民党大兵能全身而退,平安回家了呢?
渡江战役结束不久后,国民党军队逃到台湾,大伯当时在军校还是学生,最后一批撤退,在海上被解放军拦下全部投降。当时大多国民党军人被遣送回乡,大伯因为是在校的无线电技术人才而被留用。49年2月,大伯正式成为解放军战士,完成了他一生华丽转身。现在想来如果大伯成功去了台湾,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我们一大家可就惨了。
大伯成为解放军战士后,先后参加了浙江、福建、金门的战役,后来分配在解放军第二野战军28军84师司令部做文书。55年被绶于中尉军衔。
大伯遗像期间与同在司令部做通讯员小郭(山东人郭?英)相恋并成家。婚后育有一子(一说育有二子)。后来大伯因为考虑到自身当过国军,在那个特别讲出身、特别讲政治的年代,在军队也没有什么大的前途,于是申请要求转业回乡。小郭坚决不同意同回农村,大伯又去意坚决,随二人离婚,孩子随郭伯母留在南京(一说二子一人一个,大的归郭伯母,小的归大伯,传说正是我现在的大堂哥,传说而己,不可当真。)。
大伯回乡被选为优秀退伍军人代表,因话务专业又被送去南京学习邮电技术,回来被分配在淮阴市邮电局。其间与现在的大伯母朱梅英成家,过着还算幸福又平淡的生活。爷爷去世后举家迁往淮阴和平,直至退休。
小时候去和平大伯家,墙上的镜框里夹满大伯的军装照,长大后再去时已踪影全无,搬家原因吧,也或岁月风雨之无情。
大伯生的英俊魁梧,永远一副标准军人模样。一生为人谦虚和善、与世无争,老来也慈眉善目,很是受我们尊敬。大伯很孝顺,二十几元工资每月雷打不动的拿出5元邮给我爷爷。于是每月月初爷爷总是柱着拐杖立于村口,专等邮递的到来,这也几乎成了那些年我们村上的一道风景,只到爷爷去逝。和大伯孝心相此,我们无地自容。
大伯很是能赖寂寞,退休后在离家很远的旷野养些鸡鹅鸭鸟打发时光。后来还是觉得老家好,随带着大伯母回老家居住,完成落叶归根的美好夙愿。后来因病不得不回城治疗,直至去世。住在老家期间,我因已搬到街上居住,又因做点小生意而难得回家,回去时带点东西或帮他做点事也或是请到家里吃个便饭总是千恩万谢,让我们一大家感受到他的可爱。
大伯的心事没有人知道,关于郭伯母及在外的儿子从不与人提起,直到去世也绝口不提,不说半字,给我们后人留下难解之迷。就让他的心事随着他的一切魂归故土吧。
我们却盼着有朝一日,在外的郭伯母或是在外的堂哥突然出现在我们家,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让他们的子孙认祖归宗,或富贵或贫穷都是上天恩赐,也让大伯含笑九泉。
写首拙诗结尾吧,献给大伯,也算留予子孙将您传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