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遇冷,各路资金短缺,各种P2P公司跑路,连风险投资公司本身都募资困难。“要骂就骂那些不敢离职的中年人”的段子扎心了,中年人确实处于房贷,车贷缠身,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着实现金流上不容有大的波动。
在这个情境下,财富自由就更加被期望和渴求。
财富自由这个目标并不容易,这个世界上99%都是持续打工一辈子,但财务上抗风险能力很低,很多人依然老无所依。
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首先需要把这个目标明确并分解,才有实现的可能性。之前的文章我们讨论过,财富自由的标准就是——无须为生活必须而出售自己的劳动时间。
有了明确的定义,我们把个人收入分成:劳动性收入、资产性收入。
劳动性收入就是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时间换取回报,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工资。一份付出,一份收获。这是我们所受教育里,最常见的也许是我们最擅长甚至是很多人唯一的收入形式。但工资形式的收入,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死工资”,有致命的问题:一旦劳动停止,收入就停止,你需要持续付出劳动; 同时还得有公司买你的时间,如果遇到经济形势不好,公司减员或者遇到内斗之类,同样会带来不可估计的波动比如失业。除了少数打工皇帝可以通过工资形式达到财富自由之外,普通人肯定是望尘莫及。
要实现财富自由,需要在收入构成比例里尽可能提升“资产性收入”——大家现在常说的“睡后收入”。就是你在睡觉的时候,依然会产生收入,而这个收入如果超过了你的生活必须,那么就可以认为实现了财务自由。你无须为工作里的纷纷扰扰纠结,那时才真正做到了work for fun。
那么如果拥有更多的“资产性收入”?
首先明确资产——可以持续制造现金流的东西。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要么创造要么买入资产。
几种常见但不易操作的资产——不动产,好公司的股票,创立自己的公司——这三项几乎是《富爸爸、穷爸爸》系列财商教育书里讲的全部,客观讲这些都很不容易操作。几乎没有谁是真正把握住了“北京起飞前楼市或07年前腾讯的股票(我记得马总自己都不信,当时70几块的时候,他都觉得太高了)”。创业更是九死一生,创业成功可遇而不可求。
那么对于普通人,可以创造或者买入的资产还有什么呢?——把个人的技能“有形化”,形成产品。
如果你是工程师,你在公司上班,把代码写好,这是出售劳动时间,属于你的“劳动性收入”,而如果你自己业余开发了一个小软件在网上有人付费使用,那么这就创造了一项资产;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音乐人,有自己创作歌曲的能力,可以自己创作自己的歌曲,在网上发布付费下载,同样也创造了一个资产项。然后无论是软件开发,还是歌曲创作,这种方式,现在都越来越依赖团队的配合,就拿软件开发而言,互联网早期,个人或小工作室经常能开发出不错的产品,像网络蚂蚁,超级兔子,包括微信之父张小龙一人之力开发的Foxmail。现在几乎不行了,但凡有一定受众的产品,都有大量的同质竞争,不再是你完成一个基础功能就可以,需要考虑用户体验,美观度,稳定性等。这些很依赖复合能力的团队,甚至需要大量的资本加持,软件开发本身变成了前面提到的创业的逻辑,不太适用普通个人的场景。
有个好消息是有一个长期被忽视且具有普适性的个人商业模式是——创作。这几乎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把自己的时间销售多次的东西。尤其是当下,移动支付发达,用户付费意愿和习惯的养成,知识付费是大趋势。从文章的打赏,公众号的广告,自媒体平台的约稿,录制教程,课程,到发行电子书,出版纸质书等。
那考虑个人创作,那到底创作什么呢?
一般来说,从个人擅长的技能,经验或教训都可以。所谓三人行,必有无师。我们入职场数年到数十年,一定有后辈希望了解和学习的东西,程序员在mooc上的各种付费课程,比如爬重数据采集,深度学习,或者web后端开发等,甚至哪怕你精通ppt模板或excel,都可以形成各类培训课程,我还见过网上收费不菲的各种写作课,甚至培训写文案课等。说白了,只要你在一个领域有一定的积累和认知,现在都可以形成有形化的产品,然后商品化,进而资产化。
创作为什么可行呢?
有人会质疑说,这个不普适吧,不是谁都会创作吧,这是作家干的事情。其实,知识付费不是写小说或者散文,不强调文笔和谋篇布局。只要逻辑清楚,内容丰富有内涵,能够解决某些人特定场景下的需求即可。关键是内容深度,而内容深度源于认知深度。也就是说,要提升创作能力,本质上,是提升你在某个领域的认知能力,能够输出有见地有价值,对受众有切实帮助的东西。
文字创作相对其它模式的优点。
创业是个风险极高的事情,时间周期长才可以验证模式。我见过几个朋友,投入3-5年的时间,结果验证了好些鸡肋的项目,无论是机会成本,资金成本,还是个人心力上,都是极大的损耗。而文字创作可以小到一篇文章,大到一个文集,一个课程,一本书。比如灵活,当然不是说,一篇文章就可以资产化,同时需要付出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我们这里只是说,文字创作的时间复利优势很大,是可能持续积累的,方向容易调整,验证的成本和时间周期来对短。另外,软件产品与课程的差别,软件产品遭遇同质竞争的概率较大,这就要求团队需要更精细化理解用户需求,快速迭代;而课程不太一样,没有两份课程会是一样的。你也讲深度学习,他也讲深度学习,角度,案例总会有大不同,对于初学者,都有不一样的价值,竞争度相对小。
别一个相对灵活的模式是金融证券投资。投资是比较灵活可复制,资金规模容易扩大。但根本的问题是,证券市场是否存在哪怕是概率超过50%的策略(如果有,那么长期大量重复操作是可以稳定获利的),但最担心的问题会不会这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就像“炼金术”呢?当然,在证券投资领域,很多人本身不操作而是通过培训,卖书赚钱比如各种股评师或者分析师,也属于我们说的创作的商业模式。像《R的极客理想》的作者,本身是想用R语言做量化投资,结果好不好不得而知,但这一系列书倒是卖得不错。
具体如何开始呢?
个人商业模式与公司商业模式,本质上没有差别,都是通过满足需求创造价值以实现自我价值。从难到易排序:公众号(运营一个有收入的公众号,现在很多属于创业了,就是公司化的运营)>纸质书(出版有一定门槛,尤其是首次发行)>电子书>付费课程(视频>音频>文集)。开发一门有价值付费课程,是个不错的起点。我一个朋友,自己开发了一门课程叫——如何找到高富帅的老公——月入N万吧。而且现在知识付费平台,对于视频传播,用户分析,付费都很方便了。
还等什么呢?把你的技能产品化吧。如果没有,那就有意识的在实战中积累和提升认知,形成一个有价值“专题”课程,开始创造自己的知识付费的资产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