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本段大意:只有得道者才知道事物原本大道至简浑然一体,因此不用“分解”“形成”对立观点看世界,而是寄托于生活常识中。(常识出自实践,实践获得通达,通达才有体悟,体悟就接近道了。)就是这么回事儿,明白事物浑然一体统一性,不困扰在事物对立冲突中,这种认知就是道。
庄子这段话还是为了说明对立统一思想,我个人理解庄子说的道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对立统一规律,通俗解释就是我们反复说过的,“事物本身浑然一体,没有好坏对错对立冲突,只有进入人的心理才有了对立冲突区别差异,继而产生烦恼”。
因此,庄子说“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知通为一就是知道人事物本来浑然一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对不错,不是不非,不黑不白,没有什么烦恼生气愤怒,没有什么焦虑抑郁恐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辛弃疾有诗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们当然知道青山没有情感,不会见我们多妩媚,知道这不过是我们愉悦心情投射,然而一旦涉及人际互动关系,不由自主就把自我感受投射给对方,积极情绪还好,出现负性情绪就会糟糕至极。
一个物体出现了,一件事情发生了,一个人进行互动了,我们把他们认知为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心理,这是个关键大问题,把事物“拟人化”还是把活生生的人“物体化”,是智慧。
个人理解庄子的说法,要把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界事物和社会他人统统“物化”,视作原本浑然一体的“统一物”,中性存在,无是无非,无有价值判断,就是一个整体。
所有的人际对立冲突,都是自我心理主观投射,这也是心灵自由的最大障碍。
这里似乎需要区分“以自我为中心”两层含义,一种是固执的自我中心思维,唯我独尊,缺乏自知,夜郎自大,不思悔改,不认局限,用自己心思代替世界,不考虑别人感受和需要,不顾及别人现实利益,这是要检讨检视调整的。
还有一种是共情的自我中心思维,独立自主,自我成长,接受局限,尊重人性,同时主动理解这个世界,看青山妩媚,听鸟语花香,以及尊重他人,平等整个世界,共情他人喜怒哀乐,俗话说的“看见”这个世界,“看透生活真相而依然热爱生活”。
拟人化客观物体容易些,“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但是物体化活生生的人,把一个人言行视作“本性如此”“浑然一体”“原本统一”,非常不容易,毕竟除了物化还有真实人性化,这就需要把握平衡,而不容易才有了一点趣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