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接着上文“道通为一”,这里讲要怎么“通”。
只有通达之人,也就是觉悟了道的智者,才用“一”的观点看待事物。“为是不用而寓诸庸”,这就是达者的智慧。
“庸”就是“用”,能懂得这个“用”,也就“通”了,“通”了之后,就有“得”,“适得而几”的“几”是“几于道”,也就是逼近于道。什么叫“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呢?就是不用我们的成见,不用意识分别,放下自己的那一套主观的知见,还给一切人和物本来的真实与美好,使人各尽其能,物各尽其用。人总是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衡定事物的价值,我们所认为的“用”或“无用”,实际都是以我们的利害为中心。人的这一标准,是把物,也包括人在内,都限定、束缚住了。为了达到这个人为设定的标准,证明自身的“有用”,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就此便失落了。怎么叫“寓诸庸”?简单的说,即是让所有人活成自己本来的样子,让万物成为它自己。
随顺着世间众生的好恶,尊重彼此的选择,因为道普遍的存在于人、事、物,尊重一切生命,就是对道的敬畏。“寓诸庸”也包含了大道原来最平常的意义。佛家讲:平常心即道。学佛修道是不是就脱离现实,不食人间烟火了?当然不是!我们平日穿衣吃饭、行住坐卧、搬柴运水,都是在悟道、学道,常人“日用而不知”,因为他们的心不是安住在道上,还是迷妄的,还在用自己的知见用事。能在最平实的地方做本分之事,不哗众取宠,不去折腾,就安住在当下,才能通达,才能“几于道”。所谓“道不远人”,道哪里高深玄奥?
儒家讲究“中庸”,“中”即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这样才能用于世间,处于世俗,以“中”处事、待人、接物。一般人都不喜欢平庸,认为平庸意味着庸俗与堕落,所以都选择高尚,追求风光无限。可是这种体面,这耀眼的光环,不过是供他人观赏、艳羡,满足自身的虚荣,招引旁人的嫉妒。人生难道只是一场“走秀”吗?我们应当好好反思,人生在世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在这个浮躁、空虚的时代,人越发迷失,我们读《齐物论》这样的文字,就好像吃惯了生猛海鲜、珍馐佳馔,偶尔品尝到清淡淳朴之味,这种淡、素、清,是最真实的滋味。它隽永、绵长,不仅养生,而且怡神,是生命最原初的真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