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
循发展之道  修《老街》新卷——兼议《黎里镇志》总撰思路的创新

循发展之道  修《老街》新卷——兼议《黎里镇志》总撰思路的创新

作者: 邵冬辰 | 来源:发表于2020-08-27 12:42 被阅读0次

    二、正论:遵循发展之道,创新编修《老街》卷

    1、独立成卷,服务名镇创建

    新《黎里镇志》发轫编修的2006年,走过近三十年改革开放光辉历程的黎乡人民,基本摆脱了物质匮乏的生存状态,开始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并日益迫切地产生继承传统文化、向往精神文明的心理追求。代表人民利益、服务人民需求的国家层面的政策设计适时迎合了大众的意愿,由省与国家两级推荐与评选历史文化名镇的导向性政策举措也应运而生。其时,尽管具有方志见载的2500年乡土既往史、具有为邦邑文献实录的1000余年梨花村发展史和名列政册的近900年建镇史的黎里古镇,尚未被有关部门纳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行列,可涌动于黎镇儿女特别是修志人心头的“重振古镇荣光、弘扬传统文明”的心火,是何等的炽烈!“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萧伯纳语)”如果说创新思维是人的“欢乐”心理的思想升华,那么,将创新思维的火花去引燃为修志而积累的材料之薪,使之爆燃璀璨夺目的志文辉华,这是修志者愈加“欢乐”的人生呈现;进而,将志书文卷之文华辉光,转化为照亮黎里古镇进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列的导向光标,这更是何等“欢乐”的人生状态啊!

    为达成此目标,较以往志书在卷例体系上迈出了最具创新意义的步伐,新《黎里镇志》增设了《老街》卷。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颁布于2007年11月20日的《关于组织申报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通知》,开宗明义写着这样一段话:“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黎里镇志》编修者似乎深谙《通知》真谛,在《老街》卷中对《通知》精神作出全方位的具体详实的思考回应与文本落实。

    其一,老街——反映黎里古镇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和演变过程的缩影。

    《老街》卷首序第二节写道:“黎里,一名梨花里,古时又以水名之曰黎川、褉湖。”唐及前朝,百姓聚族而居,形成梨花古村,村落处东西走向的三里河川西端一隅(东端也有一较小村落),随着人口繁衍与中原移民的涌入,夹水而筑的民居邑廛逐渐向东延伸扩展,终至形成而今的三里长街又带西栅老街的“丁”字型黎里老街区域,志文以判断句式对黎里古地名作简明扼要的交代,折射出老街的雏形、走向和概貌。志文继续作较为详备的以老街为典型建筑特征的黎里古镇演变发展过程述介:“西晋永熙三年(292年),里北建普同院(后称罗汉讲寺),里中已有村落。唐元和四年(809年),湖州刺史范传正奉旨疏浚平望至吴县的官河,遣村官黎逢吉至梨花里整理河道,开辟道路,百姓感其恩德,为纪念之,遂改梨花里名黎里,穿村而过的河道也谓黎川。宋咸淳元年(1265年),黎里建造全真道院,后增建的棂星门石柱雕刻‘癸酉至顺(1333年)’字样证明,这是黎里有明确纪年的古建筑遗存。建炎初赵构南渡,北方随附官民涌入江南,黎里人口剧增,东西两个村落终衔接成‘市’。”晋之建寺,唐之浚川,宋之立柱和移民,寥寥数语,时间节点明确,发展脉络清晰,重大历史事件载录在册。黎川的拓浚,标志着劳动人民致力于水利建设,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黎里古镇发展获得巨大的动力源,而寺院的肇建,反映了古代黎里民众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对于身处生产力落后的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来说,实乃撑起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这同样是古镇发展的动力所在。此节末,在明清时间节点上细化了老街情状的记述,“自明清起,黎里属粮食交易市埠,商旅汇聚,舟楫塞港,‘镇之东栅,每日黎明,乡人咸集,百货贸易,而米及油饼尤多(徐达源《黎里志》)’。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黎里老街格局已成,黎川岸畔,街舍森蔚,厅廊栉比,商铺林立,行人摩肩,熙来攘往。”志文笔墨截取古镇历史鼎盛阶段的商贸情况与街区建设,化点为面,再现了古镇曾经的繁华。

    《老街》序文以时间为序,对黎里古镇形成和演变过程展开有点有面的概述,也落实了“在脉络上追溯前志”的总撰新思路。

    【注】图片来自《黎里镇志》,如侵联删。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循发展之道  修《老街》新卷——兼议《黎里镇志》总撰思路的创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coj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