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发展之道 修《老街》新卷——兼议《黎里镇志》总撰思路的创新
- 循发展之道 修《老街》新卷——兼议《黎里镇志》总撰思路的创新
- 循发展之道 修《老街》新卷——兼议《黎里镇志》总撰思路的创新
- 循发展之道 修《老街》新卷——兼议《黎里镇志》总撰思路的创新
- 循发展之道 修《老街》新卷——兼议《黎里镇志》总撰思路的创新
- 循发展之道 修《老街》新卷——兼议《黎里镇志》总撰思路的创新
- 循发展之道 修《老街》新卷——兼议《黎里镇志》总撰思路的创新
- 循发展之道 修《老街》新卷——兼议《黎里镇志》总撰思路的创新
- 循发展之道 修《老街》新卷——兼议《黎里镇志》总撰思路的创新
- 修志以见贤思齐 镜史而闻道济美(七、和洽乡党 止息争讼)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85661/0f8226078cd9798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85661/77cace580eeac94d.jpg)
二、正论:遵循发展之道,创新编修《老街》卷
5、辩证思维 凸显唯物史观
其一、从宗教遗存中发掘积极思想。
宗教是封建统治阶级麻醉人们的精神鸦片,但对于某些特定的宗教遗存,作去芜存菁的剖析,不难发现其中的积极意义。《老街》第九章《寺观庵院》中载录可证。
罗汉讲寺殿柱楹联写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诸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风趣诙谐的语言蕴含着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上联之“容”字,折射里民意识中坚忍不拔、深沉从容、豁达大度等处世思潮,下联之“笑”字,包含了宠辱偕忘、洁身自好、鄙夷流俗的无尽志趣。
卷载,黎里城隍庙又称昭灵侯庙,为纪念唐太宗第十四子、抗命开官仓赈济灾民、行惠政的皇子李明而建,祭祀之,以委婉表达里民均贫富、平世道的愿望。 镇北作字圩曾建刘猛将军庙,“祀元指挥刘承忠(一说祀宋将军刘锐)。宋理宗四年(1223年),以驱蝗示灵,加封为神”。宗教方式名正言顺地转换成捍卫人民利益的护身符,宣示农耕社会至爱大善的民本思想。
老街西栅今北岸路43号凌太常祠内,原“挂有清末将领张曜为太常寺少卿凌信后代向左宗棠索请的对联:文高九能,道重三物;风宣八节,气备四时”,以祭祀前朝忠臣为名,陈设、展示当朝良将贤士的手迹,表达里人借宗教匡正官德、藉民声敦促朝政的良苦用心。
再如第十章《教堂》中载录了被列入吴江文物保护单位的黎里天主教堂大厅中柱联:“家乃圣者,品乃贞者,垂型立表;鼚乎鼓之,轩乎舞之,蹈德咏仁。”下联所描画的八方乐奏、万众歌舞的民乐图,似乎可视为黎民百姓身处半封建半殖民地苦难深渊中盼仁政德治的心音诉求,而上联主张奋发有为以“垂型立表”,尚不失为实现理想的躬行范则。
其二、从反面告示中验证正面信息。
《老街》第八章《砖雕门楼 碑刻 表坊 古井》第二节《碑刻》中选载了清光绪年《江南苏州府严禁抗租碑》。此碑一直竖立在黎里东圣堂,官府告示,列于宣讲乡规民约的社坛,可见,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洪水猛兽的农民抗租运动,在清末仍成汹涌澎湃之势,不可阻遏。由碑文中披露的地主阶级苛待农民的信息,我们难以认同把统治者的“严禁”命令归入仁政举措,相反,只会读出深受佃租苛税之累的农民兄弟的无穷苦难。剖析如下:
如蝗剥削,如山重压。《严禁抗租碑》告知农户:“尔等须知,业户置买田产,衣食课赋,皆须取给于斯。”苏州府禁碑应多达50名黎里地主呈请而拟刻,每个地主都代表着一个上下人等好几十口的大家族,他们的衣食住行一应开销全靠收租所得,其中挥霍无度、奢靡享乐者不在少数。农民受压之重,可想而知。
秋收无谷,耕者饿腹。碑文述道:“(农户)每届秋收登场,赶砻出粜,不剩颗粒。”秋收之后,农民首先需应对的是偿付佃租,万般无奈地将刚登场的谷物“出粜”,轮到一家老孺急需米粮果腹时,早已“不剩颗粒”。生活朝不保夕,催人泪下。
无力交租,背井离乡。碑文述道:“避匿他境,提追无从。芒种之后,回家播种。”“刁佃视为得计,迨至秋收,仍施故技。他佃闻风兴起,日甚一日,纷纷效尤。”佃户缴不出租子,只能出走他方,可田还得在“芒种之后”回来种,有家归不得,交租必种田,“纷纷效尤”一语,告诉我们:此种不死不活的情况竟成了佃户们一年中的常态。处境煎熬窘迫,度日如年。
因租入狱,病亡频仍。碑文述道:“或有到案之后,偶尔因病不及请保,在押身故,或佃属因病死者,或因他事短见者,适催租者到门,该佃属即藉端纠集无赖,或抬扛尸骸,或扶佃属亲老到业主家,百般逞凶,毁抢诈扰。”催缴租米,屡屡逼出人命,佃户或忧急心焦而亡,或受迫自尽而亡,更多的是被关进班房,拷打饿馁而亡,人被逼死之后,出于激愤,“抬扛尸骸”上地主家讨要说法,也是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农民命比纸薄,遭遇凄惨。
别无活路,终激民变。与地主无法论理,中有胆子大的,终于迈出最后的也是唯一的求生之路,“毁抢诈扰,甚至有掳捉业主、司账勒赎”( 严禁抗租碑语)。农民被迫造反,势所必然。
地方志与国史、家谱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三大支柱,记载了数千年中华文明,并使之不断传承。方志工作者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服务中心大局,抓住关键环节,本着可持续发展、人本主义、辩证思维等正确理念进行修志工作,才能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光荣使命,编撰出真正能发挥存史、育人、资政功能的好志书来。
【参考资料】
2014年版《黎里镇志》
2019.8.9撰写于姑苏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85661/a82fc3cda7104a9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85661/152d9f434f4aec7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85661/81be31b76b6e4f4c.jpg)
【注】图片来自《黎里镇志》,如侵联删。
(本篇刊毕,谢谢观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