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志以见贤思齐 镜史而闻道济美
——《黎里镇志•老街》乡贤文化面面观之七
文/朱振林
七、和洽乡党 止息争讼
《论语》有云:“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学高为万世师表者,为何在乡族朋友面前却敛束其侃侃而论的锋芒,恭顺相待,似显木讷口拙?这般表现,并非孔子愚黯,恰见其高明:以谦恭态征服众情,以包容心采纳异见,将和同观念运用于乡邻共处。学习先圣,文化致用,从《黎里镇志·老街》也能感受到“和而不同”、融睦乡里的君子之风。
仍以问心堂药店为证,服务里人诚信经营之道乃该店立命之本,在行业共处方面,亦问心无愧,堪为表率。解放前后,问心堂西邻“天福永布店”,两家店面并非紧贴,中间留有一整间的公用门面,“俗称‘和合门面’”,每日开张,各都顾客熙攘,融洽无扰;晨昏之际,开关店铺门扉,多互为帮忖。平楼街万云台茶馆,“清光绪八年黎里吴氏创建”肇始,向为黎里镇东乡庄街坊“老茶客”麇集之所,每天早晨,工商渔农、贩夫掮客,身份各色的茶客(男性、年长居多)都前来“吃早茶”,其实,喝茶休闲是表象,联络茶友,“聆市面”,交流信息,汲取“情报”,筹谋于己有利的多样化生存之道方为本意。在充斥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世生相的旧社会,人际矛盾丛生,茶馆是弥合纷争的理想场所,无形中被赋予调解矛盾、促进和睦的特殊社会功能,于是,带着此类重要目的的吃早茶,就干脆被更名为“吃讲茶”:有调处矛盾需求的各方,藉“吃讲茶”之机,按照事先商定,请来德高望重的行业掌门、街坊贤达或宗族前辈,居中调停;奉上清茗、各方落座后,按序陈述矛盾始末及各自主张,然后,恭听调解人的解析、裁断。囿于尊长权威与其丰富经验,矛盾一般都能圆满解决。假若扩展其外延,诸多的社会生活内容,如商务洽谈之草签合同、房产买卖之预付定金、田契转户之订立书证、邻里起屋之确定四至、法律诉讼之代写诉状、兄弟析产之族长公断、男女嫁娶之媒妁介绍等,每一待议待决之事,参与其间的所有关涉方,都有望借助“吃讲茶”这一平台,无拘无束地申述个人愿望,并力争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古镇老街,茶馆不少,晚清至民国时期,多达40余家,遍布于街衢闹市乃至冷僻的市梢头,除万云台外,还有顺和春、得凤楼、万年楼、双凤楼、四经楼、近水楼、大观楼、红梅阁、东来阁、二友轩、喜春台、小南洲、义泉等等。经济基础的存在决定并促进了意识形态的发展,茶馆“吃讲茶”,纾纷息争的调解处,主持公理的仲裁所,顺遂民气的泄洪闸,和谐社会的润滑剂,百多年来,在黎里镇乡合情合理合法地沿承着,客观上令和同共融的乡贤文化得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外延。
文以洽化、贤而陶性的实例还为古镇明月桥所佐证。元大德年,镇西杨、施两家毗邻,为人厚道的杨明丰母子经营小肉铺为生,月珍是烟纸店主施十的掌上明珠,明丰、月珍朝夕相处,日久生情,只因施家父兄蛮横阻隔,意冷性烈的月珍竟投河而殁,杨明丰亦寻思不开,悬梁自尽,留下遗言:誓与月珍生死相共,望生者善待己母与月珍父母,肉铺积蓄,少许留作母亲养老外,余悉用于改建西边木桥。无量仁德感化了施十,将月珍与明丰合葬后,花一年时间,建成石桥一座,取两后生名字各一字,命名为“明月桥”,家乡父老有感于此事彰显以德报怨、克贤慎终之风尚,欣然以谐音呼之为“民悦桥”,甚或干脆取明丰姓氏,叫它“杨家桥”。
儒家道德原则“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的正确性,在古镇乡贤文化实践中得到验证。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