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言
隋朝历时较短,此篇主要讲大唐文学。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分为前期和后期。唐朝立国者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去华夷之防,胡汉之风彼此交融。妇女社会地位较高,行为风气较为开放,文士对人生普遍持有积极进取的态度。
再加上隋唐开科取士,文人入仕门路远超历朝历代,寒门学子有了进取功名的机会,所以名家辈出,实乃文学史上的创作井喷期。
二、南北文学合流和隋唐之初
1.隋代文学,合流开端
(1)创作者
隋朝统一南北之后,文学也随着政权的统一逐步融合,创作者由两部分人构成:北方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南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
(2)北诗南风化
如卢思道《从军行》,反映边塞军旅生活,采用的是南朝歌行体,杨素的《出塞》描绘军旅生活、《赠薛播州诗十四章》思念咏怀诗等亦是如此;薛道衡的《昔昔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偏于南风。
炀帝时期,朝廷虽聚集了一群南朝文士,但是炀帝本人的《春江花月夜二首》却最为出名,颇有南朝民歌情调。
终隋一朝,南北文学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尚是融合的过渡阶段。
2.初唐诗坛
(1)贞观诗风
背景:唐初贞观年间,在太宗李世民主导下,南北文士意识到南北文风各有优劣,于是决定取长补短。当时,众人达成共识,认为南朝诗风“贵于清绮”,偏重于诗的声辞之美,宜于咏歌是其所长,轻艳纤弱、缘情靡废是其所短。而北朝诗风精于情感表达的真挚朴厚,气势浑厚是其所长,可是形式古朴简质或理胜其词,却是其所短。
于是当时知名文人逐渐采用集“南诗之清绮”和“北方之豪强”于一体的诗风,称之为“贞观诗风”,名人名作如:
李世民《经破薛举战地》、《采芙蓉》、《咏雨》等;杨世道《陇头水》、《奉和圣制春日望海》;李百药的《咏蝉》等。
(2)上官体
贞观后期,出现了一位诗歌大家上官仪,于是有了新诗风“上官体”。特点如下:
第一,“上官体”注重对景物的细致体察,通过物色动态变化表达情思的婉转。
第二,“绮错婉魅”,注重诗的行事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第三,追求对偶韵律,其人提出“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
第四,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小编语:“上官体”可谓隋唐初期宫廷诗之大成者,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典范。名作如下:
《奉和山夜临秋》《奉和秋日即目应制》《早春桂林殿应制》
(3)王绩与初唐四杰
王绩此人,三仕三隐,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于山林田园,以琴酒自娱。其作品创造出宁静淡泊而又朴厚疏野的境界充满着朴素美,代表作《野望》《过酒家五首》。
只是此为朝代更迭常有之事,并非唐诗风格变迁的环节,当时真正能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从创作追求的,便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四位诗人。
四人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多有慷慨悲壮之气。
卢照邻:长于七言歌行,如《行路难》气势宏大,《长安古意》兴亡感慨。
骆宾王:长于七言歌行,如《帝京篇》恢弘壮丽,
王勃:长于五言律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抱负昂扬
杨炯:长于五言律诗,如《从军行》志存高远,壮怀激烈。
(4)杜审言与五律
文章四友: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并称,诗歌内容虽然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却有很大进展,为五言律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沈宋:而最后五律定型的工作,是由宋之问与沈佺期最后完成,二人并称“沈宋”,二人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追求诗中的联联之间,平仄相关,通篇声律和谐,最终确定出“律诗”,完成了“永明体”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
五律:由于便于推广和推导连类而及,由此五言排律、五言绝句以及后来的七言排律、七言绝句相应而出。宋之问代表作有《度大庾岭》、《渡汉江》等,沈佺期代表作有《古意呈补阙乔知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等。
3.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背景:陈子昂活跃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其诗作,不同于之前流行的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风格,主张恢复古诗风雅传统,于是引领当时一代诗风。
诗风:陈子昂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多与频繁的政治活动有关颇具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其人追求恢复风雅比兴美德传统,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干预现实的作用,这是其长处。但是简单地将抽象思辨附着于感性形象上,以诗言理缺乏艺术感染力。
风骨:陈子昂将自己追求的古诗风雅颂的同特点与汉魏风骨联系起来,表明自己追求诗歌复归风雅的原因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求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寄托经世济民的功业理想。其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反对之前片面追求藻饰的诗风,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辞藻声律之美结合起来,对后来盛唐诗歌的鼎盛有着莫大的影响。
4.唐诗兴象
初、盛唐之交的诗人,此时诗作技巧完善、声律韵偶齐全、风骨追求的形成,为唐诗繁荣奠定基础,此时张若虚和刘希夷此时则在诗歌意境的创作方面做出了贡献。
张若虚,生平事迹不详,诗仅存两首,其中长篇歌行《春江花月夜》,创作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同时代,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触景生情,兴象鲜明,同样是情景交融的传世名作。
三、盛唐的诗人群体
诗人创作群体有宫廷诗从转为民间各种松散的才子,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
1.王维与孟浩然--静逸明秀诗风
王维擅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律有长于绘画,诗歌常含有诗画合一的静逸明秀诗境。代表作如《山居秋暝》登。
孟浩然,终身不仕,一生寄情山水,地道的隐逸诗人。代表作如《夏日南亭怀辛大》等。
王孟二人,引领一代诗风,此间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其风格多受此影响。
2.王昌龄、崔颢——清刚劲健之诗风
王孟二人的同时代,北方也有一些充满阳刚气质的豪侠型才士。他们热衷于仕途,自信狂傲,即便多有失意,仍不失其雄杰之气。
王昌龄慕侠尚气,纵酒长歌的性情中人,其诗风早年多有狂放傲骨、放纵不羁之风,代表作如《长歌行》、《少年行》《出赛二首》、《从军行七首》。
晚年诗风逐渐偏于静逸明秀,但仍然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崔颢诗作颇具凛然风骨,代表作如《黄鹤楼》、《赠王威古》
3.高适、岑参、王之涣——慷慨奇伟之美诗风
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高适的同题材诗作超越同辈,其代表作《燕歌行》颇负盛名,诗风慷慨豪情,引领一时。
同时代的岑参同样也以边塞诗见长,其名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绘了边塞的恶劣气候,反而成为了衬托着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其另一名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样名传千古。
与二人诗风相近的还有王之涣,为人豪迈奔放,其诗作现存仅仅6首,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壮观中含有悲凉,却又充满慷慨雄放之气。
4、李白—浪漫飘逸诗风
李白的诗歌创作,充满了浪漫飘逸和神奇想象,可壮观,可明丽,美不胜收。
李白功名心很强,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
李白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使得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此间,道教信仰给了他自我解脱的能力,因此他的诗中常出现道家逍遥自然,飘逸洒脱的气质。
李白精于乐府,较之于之前,有两点创新:一方面是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侠客行》、《出自蓟北门行》,均是如此。另一方面,用古题写己怀,借以表达自己的感触和联想,抒写情怀。如《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
李白在歌行的创作成就高于乐府,不过两者之间界限不容易划清。一般将李白古诗中以歌、行、吟、谣等为题的纵情长歌,如《少年行》、《江山吟》《古朗月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其歌行大都豪迈飘逸,彭湃激昂,充分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精神。
自然,李白的五七言绝句同样是篇篇上乘,将诗人飘逸潇洒气质,爽朗的性格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情思韵味,代表作实在太多,大家自行寻找吧。
5.杜甫—时事写实诗风
杜甫生于盛唐,经历了盛唐的由盛转衰,他历尽人生辛酸,看到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安危。再加上,仕途不顺,颠沛心酸的生活更加丰富了他的是个素材。
杜甫精于律诗,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除了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山水之外, 还用律诗写时事。因为律诗对字数和格律有限制,所以叙事起来难度更大。其代表作有《征夫》、《王命》、《即事》、《咏怀古迹》、《秋兴八首》等。
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他系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三、大历诗风
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他们大多数,青少年时期在开元太平盛世中度过,历经安史之乱之后,心境发生了变化,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诗多数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虽有风味,却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1.韦应物、刘长卿--冷落寂寞诗风
盛极而衰的转变毁掉了当代士人青年时期意气风发的生活,之前昂扬奋发的精神、乐观情绪和慷慨气势,已成为绝响,而平静的孤寂、冷漠和散淡,弥漫于整个诗坛。
期间,代表著名诗人以韦应物为代表。其诗前期充满着人生的意气风发,如《寄畅当》等。而后期作品,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如《温泉行》、《与村老对饮》等。
同时期代表诗人还有刘长卿,出生贫寒,仕途不顺,一生大部分时间处在逆境之中。长期的潦倒,使得他的诗歌与冷落寂寞的情调中,又平添了一些惆怅的心绪。如《送李录世兄归襄邓》、《负谪后登干越亭作》等。
2.大历十才子
这一时期,在创作中以抒写冷漠寂寥情怀为主的其他重要诗人,便是“大历十才子”。他们分别是: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
个人创作成就高低不一,但是诗风相近,他们真正的兴趣不在政事,而在山水,寄心绪与景物。
3.特色诗人:顾况、李益
大历诗风的主流之外,这一时期还有两位独具特色的诗人:顾况和李益
顾况,留下来的诗无论古体还是今体诗,都普遍格调通俗明快,犹如白话,朴实易懂。如《苔藓山歌》、《江上》、《山中》,情调一改当时的颓废之气,转而清平明快,颇为精致。
而李益,则是以边塞诗独树一帜而见长。由于他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所以边塞生活丰富,壮烈慷慨之中常带一点伤感和悲凉。如《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军北征》、《凉州曲》等,他也有一些清新明快的诗,如《江南区》等。
二人诗作都还有些盛唐时期的艺术残留,可谓是当时颓废风气中的一股清流。
四、韩孟诗派 刘禹锡 柳宗元
唐诗经过大历年间的一度中衰之后,在唐德宗至唐穆宗的四十余年里又逐渐兴盛。这一时期,名家辈出,流派分立,自有一番新天地。
1.韩孟诗派
孟郊、韩愈二人早在贞元八年已有交集,二者志同道合,结为知己,并有建立诗派的意向。后来诗派成员间两次聚会,奠定了诗作得风格。
(1)不平则鸣
韩孟等人明确主张,首先便是“不平则鸣”说。韩愈指出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就是创作活动产生的原因,作品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
(2)笔补造化
韩愈诗派追求既要有创作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将天地纳入胸臆之中,实现雄奇怪异之美。
2. 韩孟诗风多奇诡
韩愈多长篇故诗,其中多为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的佳作,如《归彭城》、《龌龊》等,最具独创性的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气意象著称的诗作,如《答张彻》、《石鼓歌》。
韩愈一生追求仕途,但是屡遭波折,可是生性刚正不阿,又不肯屈服,导致其审美情趣不可能淡泊平和,多为呈现出一种怨愤抑郁的情调,如《感春四首》、《永贞行》、《纳凉联句》。
而且其诗作多追求怪异奇大,用以抒发心中不平。
孟郊诗风也有明显的怪奇倾向,但因个人才力和沦落不遇的生活限制了他的视野,导致其风格像幽僻冷涩一路发展。
与其一生潦倒的生活有关,其作品部分反映下层民众生活,但绝大多数为抨击世俗黑暗、强烈表现自我悲慨和贫寒生活的诗作,作品太多,自行搜索。
李贺,生于韩愈之后,但成名甚早。李贺自视甚高,自诩宗室后裔,希望至身通显,获得较高的地位和享受。但是,因其家族早已败落,家境贫寒,这种希望只能沦为幻想,并由此牲畜沉重的失落感和屈辱感。再加上身体素质较差,体弱多病,其人唯有将一身心血全部投入到诗歌创作当中。
其诗想象怪异,用语奇特,颇有晦涩难解之处。用词造句多加雕琢,用词的同时来展示诗中意境的艺术感受。一句话总结就是,奇怪且爱幻想,诗歌颇多,自行搜索。
3.刘禹锡、柳宗元
刘禹锡和很多文人前辈一样,仕途不顺,屡遭贬谪。但是其诗作虽然沉重苦闷,但从不绝望颓废,始终保留着不屈的斗志,如《百舌吟》、《华佗论》、《重游玄都观绝句》等。
其成就最高的是咏史怀古的诗作,这些是语言平易简洁,意向新颖,如《金陵怀古》、《姑苏台》等。
柳宗元和刘禹锡诗风,颇有不同。简言之,柳诗沉重内敛、淡泊简古。与其偏执的性格有关,他思想深刻,洞察力敏锐,和刘禹锡等人一样屡遭困境,但是面对人生忧患,他无法像他人那般超脱出来,始终对自己的政治悲剧难以忘怀。其诗作多以忧愁和孤独为主,如《南涧中题》、《江雪》等。
五、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1.写实通俗之风
韩孟诗派之后,元白诗派崛起,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完全不同于前者。
写实通俗之风在杜甫的时候已经有较高成就了,同时代稍后的诗人们受其影响,有了强烈的回应。
写实追求朴素简单,用词直白通俗,成为倾向。此中,张籍、王建、元稹颇有成就。
张籍有乐府诗90首,取材广泛,最集中深刻的还是农民的生活和苦难,从不刻意讥讽权贵,全靠叙事的巧妙对比来实现,正是其一大特色。其诗作内容多为生活俗人俗事,但是挖掘深刻,由小见大,可知当时社会的缩影。
王建也已写实见长,但是王诗更加含蓄委婉,清新自然之中,自述真情。名作如《织锦曲》、《辽东行》、《送衣曲》等。
元稹一生依然仕途不顺,收到张王二人影响,诗作颇多,不过,诗作中概念化倾向很强,且叙事烦乱,往往一题涵盖数意。多有寓意古体,刺美见事之作,如《织妇词》、《田家词》。
2.白居易——讽喻诗风
白居易虽然仕途不顺,但没有像绝大部分诗人一样穷困潦倒,而是生活富足无虑,一生七十五年,存世二千八百余首。
其诗作通俗写实,可谓当时集大成者。他将其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前二者最受自己重视。其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起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白居易追求,诗歌创作目的只有一个,即为补察时政,为君为民。必须浅显易懂,真实可信,才算成功。其《秦中吟》、《新乐府》等讽谕便是为此而作。其此类诗大体分为两个倾向,即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对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的欺压人民的恶行的尖锐揭露。
其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是多种风格于一体,更是传世名作。至于其他诗篇,大家可自行搜索。
注:虽然唐代诗人中最负盛名或许是李杜二人,但是在日本最受欢迎的诗人却是白居易。
六、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唐代,文体文风改革,内容上是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形式上有骈体向散体的转变,此次运动,影响深远,今人习惯称之为“古文运动”。
1.政治改革和文体文风改革
唐自安史之乱之后,国力衰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民生凋敝。值此严峻时期,士子文人期盼通过改革实现国家的中兴。
韩愈柳宗元之辈将复兴儒学思潮推向高峰,他们主张重新建立儒家道统,复归孔孟,期望用儒学来解救现实危难。
中兴的愿望促成了儒学的复兴,促成了政治改革。在此背景下,文体文风也得到革新。
韩柳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追求赋予作文强烈的政治色彩,祛除空洞藻饰之言。
2.倡导古文与杂文学观念复归
此前,骈文自南北朝大盛时便一直是作文的典范,它的出现突破了早起散文过于古朴简单的格局而向形式美方向发展,且日以精致。这自然是散文的进步,可是弊端也有,因为其刻板的追求对偶、声律、用典限制了内容的充分表达,且用词颇为反复,晦涩难懂。一意追求华丽辞藻,内容趋于空虚范范。华美的形式反而成为了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
韩愈之前,已有不少文人开始提议破旧迎新,到了韩柳时期,二人更为明确的提出针对性的古文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对待古人,可以去芜存菁,不可因循守旧,刻意雕琢。
“杂文学”指的是混美文于非美文为一体的,称之为杂学观念。一开始“文”“笔”之分,到最后以“文章”合一。一些人用诗笔来区分问题,诗以外的各种文体可以统称为“文”。
3.韩柳散文艺术成就
韩柳二人在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创立心得散文美学典范
他们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讲散文引入了杂文学的发展途径。在创作中反对可以的浮华雕琢,但是在用词造句方面却很是讲究技巧。
第二,二人将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到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韩愈杂文,以论说文著称,可分为两类,一类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另一类重在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其《原人》、《原性》、《师说》、《原毁》、《论佛骨表》皆为传世名作。
柳宗元杂文有两个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心中忧愤,如《答问》、《起废答》等。另一类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如《骂尸虫文》等。其文短小精悍,富有哲理意味。
另外,柳宗元的游记杂文,同样颇负盛名,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等。
4.晚唐文风:古文衰落、小品文兴起、骈文的兴
自韩柳相继逝世之后,后继者无力维持古文兴盛的情况,小品文异军突起,大放异彩。
这些小品文短小精悍,多为讽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强,情感炽烈。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皮日休:为人铁骨铮铮、胆识过人,其文针砭时弊、字字见血,直接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叛逆,恐怕之前历史上还无一人如此。代表作有《读司马法》、《原谤》等。
陆龟蒙:风格和皮日休接近,不过用词较为婉转些。议论精妙,现实针对性强,揭露抨击了封建官吏的胡作非为之举,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
罗隐:其文多为寓言形式,要言不烦,一针见血。作品有《说天鸡》、《英雄之言》、《辨害》等。
由于晚唐社会矛盾突出,文人分化更加明显。较多的人走上消极颓废一途,胸襟狭隘,视野复窄,寄情声色之乐,追求形式之美,于是骈体文再次兴盛,也算是文学史少见的夫归式演进现象,代表名家有: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此处介绍李商隐。
李商隐早起致力于古文写作,后来投入到骈文大家令狐楚门下,开始学习四六之文,其文除了高度骈化之外,还呈现出婉转流畅又典丽情峻的风神,代表作有《为濮阳公檄刘稹文》、《奠相国令狐公文》。
七、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同样是在中唐,小说出现了新的体式唐传奇,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而且还出现了通俗文体俗讲和变文。
1.唐传奇
指的是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发展大致经历三阶段:
第一阶段:初、盛唐时代为发力期
也是六朝只怪小伙到成熟的唐传奇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作品少,艺术表现不够成熟。这一时期作品有《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等。
第二阶段:中唐时代是传奇发展的兴盛期
这一时期传奇闻得益于蓬勃昌盛的各体文学在表现手法上所提供的丰富借鉴,如诗歌的抒情、散文的叙事、辞赋的虚构铺排等。许多大家将歌行于传奇配合起来,用不同体裁不同方式描写某一事件,如元稹《莺莺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白行简《李娃传》等。
第三阶段:晚唐时代退潮,由盛转衰
这一时期,作品较少,不过游侠之风盛行,涌现出一批描写豪侠之士及其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如《聂隐娘》、《昆仑奴》、《虬髯客传》等。
2.俗讲与变文
佛教传入中途,僧徒为弘扬道教,依照经文为俗众讲解佛家教义,我们称之为“俗讲”。一般有两种方式:“转读”与“唱导”
前者指的是讲解经文时抑扬其声,咏诵经文。后者是宣唱法理,开导众心。有说有唱,遂形成唐代的俗讲。
“变文”简称“变”,在敦煌说唱类作品中保存较多,讲解的不是一本正经,原原本本的经文,而是将某个佛经故事中的片段,铺陈敷衍,渲染发挥,说明的通俗易懂些。
八、晚唐诗歌
中唐诗歌高潮到唐穆宗长庆时期逐渐低落,此间,王朝危机进一步加深,士人心态发生巨大变化。
1.怀古咏史诗
晚唐时期,朝野动荡,政局腐败,民间文士自知国事无望,抱负落空,身世沉沦,使晚唐诗人情怀压抑,其诗作往往抑郁悲凉。
晚唐诗人怀古常是用一切皆无法长驻的眼光,看待事世的盛衰推移,普遍表现出伤悼的情调。代表诗人有:杜牧、许浑、温庭筠、李商隐等
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怀古咏史诗数量多,且有不少从总体看不属于怀古咏史的作品,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其怀古诗作,多为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代表作如《登乐游原》、《过勤政楼》、《赤壁》等。
许浑:现存400余首,以五律、七律为主,无一古体。其诗多表闲适退隐的思想,内容比较贫乏,不少作品有雷同之感。出色的作品有《咸阳城栋楼》、《金陵怀古》、《秋日过昭陵》等。
2.苦吟诗人
晚唐背景下,有相当一部分诗人,以苦吟的态度作者“清新奇僻”的诗,代表人物是贾岛和姚合。二人及其追随者,诗歌内容都比较狭窄,多是个人生活经历和感受。
贾姚等人在创作态度上共同表现是苦吟,这些苦吟诗人对社会生活关心不够,阅历范围狭窄,诗作材料相对贫乏。其诗思往往不是自然涌现,而是一开始就刻意为之。他们着重近体诗,在音律、对偶、字句上见功夫,可以反复推敲锤炼,倒也创作了不少佳句,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联,用字平常,但是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贾姚诗派的缺点是诗经狭窄,有句无篇。生活阅历有限,诗料不离琴棋书画等物,内容不足而一味苦吟,不免减损诗美。
3.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晚唐诗人由于无法在仕途上一展抱负,从而转从男女情爱、闺阁情乐方面寻找慰藉。代表诗人如下有温庭筠。
温现存诗三百三十首,六分之一的乐府诗,多些闺阁宴游题材,如《春愁曲》等。温诗不知限于情爱,他的近体诗情爱作品中,不乏抒情寄愤、感慨深切之作,如《过陈琳墓》、《经五丈原》、《苏武庙》等篇,历来传诵。
4.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唐王朝后期动乱不断,文人在仕途上难有作为,唯有保持精神的淡然,不受外界干扰。淡泊诗风代表诗人有陆龟蒙和皮日休。
陆龟蒙,现存诗600首,大都是闲散隐逸之作。皮日休本来推崇儒学入世之道,后来则大量写闲适诗。二人合称“皮陆”,志同道合,诗酒唱和,写了600多首诗,编为《松陵唱和集》。
5.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唐末诗人,置身昏暗动乱时代,对社会灾难、民生疾苦居有所关注。但是其时从诗歌创作的总体请款看,著名诗人中只有生活到五代初的郑谷、韦庄、罗隐等颇具盛名。
郑谷,早年遭逢战乱,历经波折。现存诗三百余首,多涉及时局的动乱不安,作品有《峡中寓止二首》、《漂泊》等。
韦庄,广明元年在长安应举,后来历经战乱,感时伤怀之作颇多,代表作有《秦妇吟》、《汴堤行》、《浣花集叙》等。
与前二者不同,罗隐在晚唐社会中一再碰壁,怀才不遇,不免偏于激愤,讽喻时世之作。代表作如《黄河》、《帝幸蜀》等。
6.李商隐---朦胧诗风
李商隐写诗为了表现内心复杂矛盾甚至惆怅莫名的情绪,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这些意象明显具有象征意义,但是到底象征什么,又难以判断,缥缈难寻,创世名作如《锦瑟》等,由此开始了如梦如幻的诗风。
九、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唐诗繁荣的同时,文学又诞生了一种新形式—词。
1.燕乐兴起及词的起源
唐代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商品经济繁荣,为迎合市井需要,各种艺术作品开始萌生。
词最初创作是为了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决定性的主要是音乐。在唐五代时,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特点主要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局势长短不齐。
燕乐是对当时唐代俗乐的总称,当时胡人之地的乐器传入中土,开始盛行。由于其能形成繁复曲折、变化多端的曲调,配合这些燕乐演唱的歌词也开始增多。为了与乐曲更好配合,杂以和声、泛声等成分,后人逐步添加歌词,才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词。
2.花间词人
晚唐五代衰乱,一般文学日形萎靡,但是部分地区商业经济发达,南方一些政权还算稳定。只是这些政权既无统一全国的实力与野心,又无励精图治的长远打算,苟且偷安,唯有借声色以消遣。于是,君臣纵情游乐,故词坛兴盛。
后蜀赵崇祚,于广政三年,编成《花间集》十卷,共500首词。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词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
温庭筠在《花间集》被列于首位,入选作品66首,另一名人韦庄,也被收录了48首,大家可自行搜索。
3.南唐词人
南唐君臣纵情声色,但是文化修养较高,艺术趣味相对雅一些。
冯延巳,词作数量为五代词人之首。其词多以相思离别、花柳风情为题材。
后主李煜,多才多艺,擅长诗文,今存词三十余首,其词在题材内容上前后期有所不同,但是特点一如既往的“纯真”。前期写宫廷享乐生活,后期多写亡国之痛,其名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皆是千古名作。
结篇打油诗
南北至隋终一统,文风初合各俱像。待得李唐太宗年,帝御文士采众长。
南诗多贵于清绮,北风质朴偏豪强。取长补短得新体,贞观诗风名自彰。
继而大成上官体,绮错婉魅以为常。对偶押韵于音义,奉和应制咏物广。
惜为粉饰与歌颂,流于空泛少激昂。间有王绩淡泊诗,三仕三隐作野望。
王杨卢骆号四杰,律诗歌行各擅场。文章四友连沈宋,诗作五律制为章。
更闻异求风雅者,不羁风骨陈子昂。感遇求美刺比兴,重复建安慨且慷。
后有来者张若虚,诗歌意境求兴象。作得春江花月夜,世赞孤篇盖全唐。
始至民间人才出,兴象风骨全盛唐。王孟静逸明秀风,王崔劲健发清刚。
高适岑参王之涣,边塞奇伟多雄放。更有诗仙李太白,豪迈飘逸久高昂。
诗圣杜甫重写实,沉郁顿挫复悲凉。乱后传至大历年,气骨顿衰向颓唐
韦刘诗风偏冷寂,奈何散淡多惆怅。时有大历十才子,寄情于物两相忘。
顾况李益不流俗,轻快朴实明且畅。大历中衰后有继,韩孟诗派自成章。
不平则鸣创诗歌,笔补造化裁物象。二人诗作多奇诡,刘柳沉重怀古伤。
后来写诗尚通俗,元白诗派集大成。时有骈文散体化,韩柳文改颇有彰。
文以明道为主张,杂学复归文自强。后至小品骈文兴,皮陆二者名得扬。
后有传奇小说体,俗讲变文各专长。晚唐诗人多消沉,怀古咏史常悲凉。
贾姚诗风多苦吟,有句无篇难成章。尚有婉约温庭筠,艳丽宴游爱闺房。
讽喻时世有罗隐,感时伤怀是韦庄。更有奇异李商隐,朦胧缥缈意难详。
后至五代燕乐兴,配乐填词新体尚。花间派后继南唐,自此作词新擅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