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心理
南怀瑾老先生《话说中庸》——“中和”的妙用

南怀瑾老先生《话说中庸》——“中和”的妙用

作者: 安洁儿自在 | 来源:发表于2024-07-02 16:06 被阅读0次

    大家好,我是安洁儿自在,安心生活,过自在的人生。

    在实际的生活中去看,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觉察到自己的心境,多数时候,尽量“中”入灵明独耀的心境,自心清净,对他人也比较平静,然而难免会有波澜的时候,而最考验的也是在波动之后自己如何调节,如何回归到安和。

    南老的《话说中庸》对《中庸》里的内容做了解读和论述,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庸》里的道理。

    最近读到两点,感觉挺受启发的。

    第一点是儒家文化里,说到要“慎独”。《话说中庸》里对“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这句话的解说是,明白了天然自性的君子们,对于起心动念,随时随地都要戒慎戒惧。即使在没有人看见或听见的地方,也是不敢放任,不敢随便妄作非为的。

    这是一个人要面对自己的念头和行为,要有时常觉察的心态,不论是有人或者没有人的时候。

    生活中,即使跟人发生矛盾,争执了,当时可能会“妙语连珠”地去辩论,逞了一时的口舌之快,把过错都推出去了,但是静下来的时候,依然要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想一想问题难道都在他人身上么?自己起的念头里有没有苛责和武断等等?不论是人前人后,都不太放任自己。

    第二点是注意慎独的功夫后,注重心境上的率性而起,使能返还灵明独耀的本位,而进入“喜怒哀乐只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和”境界

    书中有一段话是:

    当你在灵明独耀,合于天然自性的清明心境中时,所有生理情绪的喜、怒、哀、乐等妄想之念,都未发动,那就是正确“中”入自然本性的境界了。如果偶因外来境界的引发,动了喜、怒、哀、乐等的情绪妄念,当下就能自动地调整,重新归到本来清净境界之中,那也就是“中和”的妙用了。

    人在心境清明的时候,心比较平和,安定,这时是在自然本性中,在这样的心态下,人可以平静地待人处事。但是这样的状态有时候会被打破,因为生活是动态的,人的身体,思想情绪的也是动态变化的,所以,有时候会因外界的变动而引发内在的喜、怒、哀、乐等妄念,不过都能尽快得调整好,再回归清净的心境中。

    由此进一步领会《中庸》上的那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从南老的讲解中,领悟“中”与“和”,如书中所说:随时随处“中”入灵明独耀的心境中,便是修养自性清净的基本。如果偶有所动,便能当即自我调节,返还于安和境界。

    在实际的生活中去看,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觉察到自己的心境,多数时候,尽量“中”入灵明独耀的心境,自心清净,对他人也比较平静,然而难免会有波澜的时候,而最考验的也是在波动之后自己如何调节,如何回归到安和。

    其实,生活中,能真正触发人的情绪的常常是身边比较亲密的关系。

    比如与孩子相处,以前可能跟孩子闹不愉快了,心情糟糕的时间会比较长一些,甚至干脆后面要做的事情也不做了,但是学会调整之后,就算早上发生了矛盾,到了中午,答应过要做红烧排骨,依然会去做,前面的事情不会影响后面该要做的事情,而且很快也回到心情平稳的状态中。

    回想小时候跟奶奶闹矛盾,有时候会气哭,不跟奶奶说话,后来发现,不管我们再怎么闹不开心,桌上的饭菜永远还是有,奶奶会主动跟我说话,还时常跟我说:”人啊,要灵活,要会及时转念,不能一直闷在一件事情里。”

    长大后,自己慢慢摸索,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心态也有所变化,渐渐地不会因为一件事情而把其他的事情都否定了,从孩童般的心态里走出来一些,大人之所以是大人,还是要有该有的成熟和气度。

    想起小学的时候看到两个男同学互相调皮,一个男同学用水性笔给另一个男同学的身上划了一道黑色,没想到那个被划的男同学生气了,索性拿起笔把自己的胸前都画满了黑色的油笔印,之后放声大哭。

    这就是因为被别人划了一笔,却把自己涂鸦得一团糟。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如此,有时候可能别人只是给你划了一刀,或许是有意的,也或许是无意的,而自己却是那个给自己补99刀的人,然后委屈地觉得伤害都是别人带来的。

    其实有时候,就是一个转念和调整的事情,就能回归到正常的频道上来。

    人与人的关系,有时会在矛盾的发生和化解中变得更深刻。长久的关系也不是永远平静,永远没有喜怒哀乐的发生,无原则的和气实际上反而掩盖了问题,就像和稀泥一样,心里明知道这样不对,却为了维持表面的和气而置之不顾,这样对彼此的提升都无益。

    如果在关系中,平时大体上维持在“中”的境界,在有动荡的时候,又不会全盘否定,能调整回“和”的境界,在起起伏伏中,彼此的关系也会越来越深入。所以,考验关系的维持,有很大部分的重点在于面对变动的时候,是否愿意一起回到“和”。正如前文里提到的那句: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怀瑾老先生《话说中庸》——“中和”的妙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dgv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