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人类简史》和《枢纽》这两本书后,就一直想着要找时间好好通读一遍《全球通史》,而今总算找到状态了,打算在 6 月里好好读完~
今天主要看了第 1、2 两章,有关人类的起源说,还有游牧生活的食物采集者,到定居生活的食物生产者,看明白了农业革命的前因后果,两种生活方式的不同,从技术,艺术,宗教,再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可算是十分详细的了。而且讲到食物采集者时,也引用了一些人类学家关于现存的部落群的研究和介绍,还蛮有意思的。书里的用词语言也不会让人觉得沉闷,嗯,不错的开端。
另外,还想说一句哈,倘若早前还时不时会想着羡慕着游牧生活的自由洒脱的话,那么今天看完后,再没这个想法了,因为在那样的生活环境里,除非你能一直确保自己身强力壮,否则迟早会有被牺牲被遗弃的一天,没办法,得适者生存呀~
所以,还是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吧。不过也很好奇,作者后面又会如何描述现代社会的呢?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第 7 版推荐序
人们一般把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看成是当代 “全球史观” 的理论先行者,而他则认为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本《全球通史》和 W.H.麦克尼尔的《世界通史》是 “全球史观” 的代表作。
这里所说的 “全球史观”,主要是突破了早前西方学术界谈史的 “欧洲中心论”,转而 “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的一切民族的建树”。
本书并没有采用传统的世界历史 “三分法”(古代-中古-近现代),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并不是按照同一个速度进行的,所以作者提出以 1500 年为分界点,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为两个基本阶段:
-
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
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
第 1 章:人类 — 食物采集者(旧石器时代)
关于人类起源,主要有两种争议,一是 “非洲起源”理论,认为最早的人类起源于非洲,而后迁徙到亚洲、欧洲、美洲和澳洲;另外一个是 “人类多地域起源” 理论,认为早期的人类是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独自起源和进化的。这两种起源论的理据都是从各地的化石研究中得出,但谁都不能确定未来是否会有更新的发现,所以关于这点尚无定论,但于我们而言,了解并知道这些信息也便足矣。
生命从无机物种脱胎而出,是人类发展进程的第一大转折点,而后第二大转折点则是人类的出现,早在 4 万年前,智人(具有思维能力的人)便已出现了。
旧石器时期的食物采集者部落间,是男女平等协作,有物共享的生活方式。通过研究粪化石,以及观察今天还现存的 90 个食物采集者部落的生活,可以了解到他们的食物多为大自然中各种不同种类的动植物,甚至包括很多我们想都不敢想的昆虫,比如甲虫幼虫、毛虫、白蚁……等等,但也正是这种多样化和丰富性,提供了他们足够的营养,再加上四处采集、游牧的生活,使得他们的身体也都很健康,不会像我们现在有这么多的 “三高” 毛病~
因为对大自然的物质,所以对于某些不能解释的现象,只好求助于超自然的存在物,于是图腾便应运而生,早前多以动物或植物作为各个部落的图腾,认为只要严格遵守图腾的相关规定,部落就会不断壮大,也能确保食物来源。
而后逐渐形成宗教仪式,出现巫师或巫医,书里提到,今天在南非的游牧民族布希曼人,爱斯基摩人和澳大利亚土人中,还能见到巫师。而法国三友洞里的 “巫师” 岩画,则是描绘巫师的最早的画,虽然现在被称为是旧石器时代 “可怕的杰作”。画上画的是一个男子,身披鹿皮,头顶一对牡鹿的角,脸像猫头鹰,长着两只狼耳朵,上肢似熊臂,还拖着一条马尾巴。
旧石器时代,最杰出的艺术代表是,非凡的洞穴壁画,最好的一部分分布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西北部。多以大猎物如野牛、熊、犀牛、猛犸等为题材。有意思的是,原始人多居住在山洞口,而很多洞穴壁画都花在山洞深处,显然这种创作是为了某种实际用途,比如出于某种信念,认为将狩猎物尽可能逼真的华指出来,可借此获得控制猎物的某种魔力。
旧石器时代的食物采集者,对大自然环境十分了解,也会因需发明各种工具(刀具、斧头、锤子等),武器(矛、投枪、棍棒、盾牌、弓箭等),对付疾病方面也并不完全依赖巫术,也会懂得用夹板、止血带、药膏等,还会进行放血,灌肠疗法等。而且早在史前,波利尼西亚人就掌握了航海技术。
如前所说,旧石器时代的社会是一种人人完全平等的关系,整个社会抱团的亲属关系既让人感觉温暖充满慰藉,但同时也给人一种压抑感。这其实和早前北京的胡同文化,以及很多的乡村文化一样,街坊邻居都很熟悉,彼此间很亲切,但也因此而少了很多隐私,有时也让人觉得压抑不快。
只不过,在原始部落里,个人完全俯首听命于团体或部落,不遵守部落传统的人会被杀掉,且在食物短缺时,婴儿和身体虚弱者也会被杀掉。虽然这种行为很残忍,却是生活的必需,因为采集食物的短缺,被迫迁移,而不得不狠心削减财产以及会成为负担的成员(婴儿,老人,身体虚弱者)。
第 2 章:人类 — 食物生产者(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人之所以成为 “人”,是由于他们学会了说话、制作工具和使用火。
食物采集者完全依靠大自然而生,在气候适宜,物产丰饶地区,每平方英里也只能养活 1-2 名食物采集者;倘若气候寒冷,那么没养活 1 名食物采集者,则至少需要 20-30 平方英里的地盘。而且,随着人类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压力,这种生活方式必然要产生转变。
到 1 万年前,当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为食物生产者,便意味着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从此不再使用打制法,而是用磨制法来制作石器。食物来源基本靠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不再靠狩猎或采集。
从狩猎到农业的转变是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在全世界许多地方是独立发生的,起源于墨西哥、中国北部地区、秘鲁,还有中东地区,包括埃及和苏丹的尼罗河流域,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和以色列所属的地中海以东海岸地区。
从最早的植物栽培,过渡到农业革命,是个渐进的漫长过程,被称为 “原始农业” 阶段,一直到公元前 1500 年前后,由于玉米和其他植物杂交而提高产量,成为主要事物来源,才完成了从原始农业到农业革命的过渡。
土地开垦种植若干年后,得有个 8 年、10 年甚至更长的修复期,农业的这种粗放性,使得休耕土地和正在种植地之间的比例在任何时候都处于 5:1 - 10:1 之间,再加上人口的不断增长,就使得农业逐渐从发源地向四面八方传播,进入新的区域。基本上是以中东为中心,向东传播到印度河流域,向北传播到中亚和东欧,向西传播到中欧和西欧。
而在中国,小麦和大麦是约公元前 1300 年前后从中东引进的。不过最近研究表明,中国在此之前早就驯化了当地作物,且有了 3000 年的栽培史,比如南部的水稻和茶叶,北部的粟、高粱和大豆。最有中国特色的是桑树(叶子可养蚕)和漆树(生产清漆和漆器)。
非洲的农业是在公元前 5000 年前后,在西非尼日尔河上游附近,和公元前 4000 前后在尼罗河流域,独立发展起来的。
南北美洲,农业独立地起源于墨西哥和秘鲁。墨西哥最早人工栽培的作物有南瓜(约公元前 7000 年前后)和蚕豆(公元前 5000 年-公元前 3000 年间),还有墨西哥杂交玉米(约公元前 1500 年);约在公元前 5600 年,农业在秘鲁山区开始发展,人工栽培作物包括番茄、花生、利马豆和土豆,公元前 4300 年-前 2000 年间,出现不同于墨西哥的玉米。
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形成三大谷类植物区:
-
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
美洲的玉米区
-
欧洲、中东、北非、中亚以及从中亚到印度河和黄河流域地带的小麦区
几种农业技术:
-
最早的农耕技术:刀耕火种,用来对付森林;
-
梯田农业技术,适用于山区种植,可避免大雨洪水破坏;
-
块状根植物的种植,比如芋头、树薯等,适合在热带地区;
-
约 3000 年前比庐山区的培高田地农业技术 raised field agriculture,比现代农业技术再配出来的作物更大,但后来逐渐失传。
畜牧业在公元前 1500 年-公元前 1000 年间兴起,阿拉伯半岛主要畜养骆驼,非洲东部和南部主要畜养牛、中亚地区畜养有马、牛、骆驼、绵羊和山羊。
游牧生活是食物采集的自然结果,而定居生活则是食物生产的自然结果。
新石器时代的村落生活一点都不浪漫,缺乏农业种植的知识使得生产率很低;天灾如干旱、雨涝等常会造成饥荒、瘟疫等这些传染病;食物来源不足,营养不良导致寿命短暂。简言之,这个时期的食物供求之间的平衡总是通过饥荒、传染病或移民得到恢复。
新石器时代的村民学会用生黏土制作陶器,到新石器时代末期,近东的居民开始建造窑或炉,给陶器上釉;利用亚麻、棉花和大麻等植物纤维进行纺织;学会建造坚固宽敞的住房。
新石器时代的村社,其基本单位是若干对夫妻和他们的孩子组成的大家庭,经济平等,社会地位相同。但也正因为这种平等主义,使得生产力存在内在的阻碍性因素,因为没有生产剩余产品的动力。
宗教方面,对土地女神,即丰产女神 — 大地之母的崇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