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节课讲了《露天电影》的第一小节,也就是标题和开头:秦山原要去海陵,然后半路上在扎下下车了。第一小节可以概括为半路下车。他为什么半路下车呢?因为发生了一个小事情,他下去撒尿,然后就发现了“扎下”的界碑。
一、进村的细节
假设这是我们自己写的,那么,第一小节我们已经写完了,接下来,第二小节会写什么?怎么写呢?接下来肯定就是去扎下,进入到扎下这个村子。也就是说,进村的场景,这一个情节是必须要写的。
那么,看这种像日常性质的必须要写的,写什么,或者说怎么写?
要去的地⽅叫海陵,⼀个挺⼤的镇⼦。但秦⼭原决定在这个叫扎下的村⼦停下来。
秦山原的目标原本是要去海陵,结果中途下车去到了扎下。就是说,作者在前面做了个铺垫,铺好垫子了,后面再把它勾回来。
他一路甩着鞋子上的泥,来到界碑下,蹲下来用手指在泥地上写“扎下”两个字,然后和碑上的字比较,已经不像了。
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他会甩着鞋子上的泥?鞋子为什么会有泥?因为前面说下雨了。前面说下的是蒙蒙雨,他撑着把伞,在雨里面上厕所,他这鞋子肯定会沾上泥。这里甩鞋的细节和在泥地上写“扎下”这两个字,都是符合逻辑的,非常好,与之前的下雨关联,不是废话。
他扳着指头算了 算,⼗五年。如此漫长,⾜够把头 发⼀根根地熬白。
叙述的时候不要过多地以第三人的视角去讲述,要通过动作、场景来呈现,这里的“扳着指头”“熬白”,都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了。
秦⼭原掏出⼀根 烟,打⽕机怎么也找不到,⼝袋和 包都翻过了,可能丢在车上了。
秦山原要抽烟,却怎么也找不到打火机,包括前面描写的车在路上抛锚,下雨等,都是种延迟性的描写,也暗示主人公秦山原这段的不顺。
他叼着没点上的烟往村庄里面看,先看见⼀只鸡沉重地穿过空街面,⽻ ⽑被雨打湿。
这一段当时读的时候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写一只鸡呢?卓老师的解读是,通过这种环境的描写,暗喻了秦山原最终的形象就是一个落汤鸡。
然后是一个挺着肚子的小孩,他看见了秦山原的花伞,接着才看见伞下的人。
这种写法符合乡村孩子的视觉特点,先看到花伞,再看到人。
秦山原对他招招手,小孩慢腾腾地往这边走,赤着脚,裤子斜吊在圆鼓鼓的肚子上。
对小孩的外貌描写只突出其主要的特点:赤脚、圆鼓鼓的肚子,其他次要的就没必要去写了。
小说的描写首先要准确、简洁,然后才会顺畅。
接着,作者又把视角转向了小孩,通过与小孩的对话交流,展现了人物的异质性。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你是谁?”小孩说,“我不认识你。”
最后,秦山原骂了句“小狗日的”,想起十五年前,自己也是这样骂小孩的,然后很自然地喊出了那句“你看过露天电影吗?”,又一次进行了点题,同时,一步步揭露了人物的身份。
二、关于界碑
特别喜欢卓老师关于“界碑”的解读。
刚开始读这个小说的时候,我们对作者为什么要写“扎下”这个界碑并没有太在意。
他看见了草垛旁立着的界碑,上面刻着两个⽑笔字:扎下。
为什么一定要提界碑,一定要从界碑开始写?界碑是秦山原进入十五年前扎下世界的一个按钮,秦山原带着一种比较轻松的心态,从这里从这个世界进入到扎下的世界,但从此,作为文化人的秦山原的生活轨迹就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