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教育是指利用集体的活动、环境、舆论等对群体或者个体实施教育的做法,这个做法是有形的教育,也可以无形的教育,可以对身处其中的个体产生一定的教育成效。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形式,是值得重视和开发应用的教育途径,运用得当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良效,将推动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走向成熟,进而有更好的效果。反之如果运用不当或者不加以教育引导,集体教育容易出现负面因素,其带后的后果则是相去甚远,将给教育工作带来成倍的负面恶果,从而需要我们加倍的付出工作去扭转和挽回。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集体教育,把握好这种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极其重视集体教育对个人的影响 ,所以他不断地创设集体教育的氛围为孩子们开展活动、讨论、创作等,用积极向上的集体环境去影响和教育孩子们。他认为集体对个人施加影响是一种细致的教育方法,要让个体从绝大多数同伴的眼神里看到光芒,集体才能成为一种真正使人上进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担心在集体教育中出现树立反面教材的做法,认为那是集体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可能出现的最不好的现象之一,文中用一位三年级的孩子的遭遇说明了这种现象极为常见地存在于我们的工作之中。闫学老师对此现象的分析很到位,写出一线班主任的工作实际情况,引述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和实际案例点明了树立反而教材的不当之处。这些都引发了我的思考,当我们面对班中的问题学生时,经常会当众批评,拿这个或者那个的错误个例进行预警式的当众教育,这个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就是在犯下苏霍姆林斯基所忧虑的错误,这些学生成为了“兔子”,成为他人试错的“兔子”,很少人去顾及他们的感觉,转而是强调着大家不能学习这个,要避免这样的错误。这样的集体教育很具有的损失性,伤害了个体,对于集体带来的裨益也是很少的。
良好的集体教育要以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线,相比全盘否定、集体受罚这样的教育方式,坚持全面的正向教育必然有着更好的教育成效。但并不是不要惩戒教育,而是采用不用的方式,集体教育讲正向,当需要惩戒时则实施个体或者小群体,一张一弛的结合去覆盖正负向的两种教育,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集体教育要注重集体的氛围构建,从外显的环境建设到隐性的氛围建设,都需要班主任有清晰的思路。班级文化创建一定是从可见的教室装饰开始,课桌椅子的排放,黑板报的设计,其他可见环境装饰等都体现了一个班集体的精神风貌。再到隐性的氛围,例如班集体的舆论导向、群体的形成和引导、集体活动的创建等,都具有丰富的教育因子。
案例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