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oon and Sixpence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的眼中却只有月光。”
这句已被无数文艺青年奉为圭臬。毛姆自嘲是个二流的小说家,可当我在看这本书时无论如何也不愿苟同。
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为了追求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突然抛妻别子,弃家出走,从伦敦去了巴黎。在异国他乡,他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吃尽苦头。他勾引朋友的妻子,导致她自杀。他的画遭世人唾弃,可他的梦想却愈发坚定执着。他对家人、朋友和一心爱他的情人都十分残忍冷酷,对世俗的一切表现得如此冷嘲热讽、傲慢不屑,但他对艺术有着一种本能的、无法抗拒的追求。在经历种种离奇遭遇后,他来到南太平洋的一座美丽孤岛,同当地一位姑娘结婚生子,与世隔绝,终于成功创作一系列改写现代艺术史的不朽之作,他被绝症和双目失明击倒,临死之前,他做出了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他叮嘱自己的土著妻子一把火烧了他画在房子四壁上的壁画,惊世杰作就这样化为乌有…
这便是《月亮与六便士》的整个故事。如书名一般,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象征了崇高,两者都是圆形的,都闪闪发光,本质却完全不同。但是,通读这部小说,既没有出现月亮,也没有六便士,小说的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有一个评论家曾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像很多青年人一样,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下一本小说的书名。这么看来,小说的名字也完全是信手拈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艺术与生活的冲突,自然与社会的反差,正是这样的主题,使这部小说在欧美引起了轰动。
书中的“我”是一名作家,对思特里克兰德这一人物并不十分熟悉,许多故事都是道听途说。一切仿佛是真实的,一切又极不可靠。施特略夫这一人物看得清他人,很难看清自己。不得不说,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和施特略夫的性格描绘得十分夸张以至于到了奇葩的地步。小说外表非常放松,如同与你聊天。亲切的笔触和温情去描绘主角的冷酷,看起来十分朴素,但这丝毫掩盖不住他游刃有余的刀锋。对毛姆而言,面对复杂的人性和不可知的人生,他更愿意做一个无所偏袒的观察者。他笔下的人物各具特色,人物的好坏善恶全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揣摩。
一、关于得失
失去得到本身就是相辅相成,失去什么一定会得到什么,得到什么必然也失去了什么。我们很难衡量这是否是等价的,可是既然发生了,要去经历,那就是值得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放弃事业与家庭而去追寻自己内心的方向,这不禁让我想到人生赢家徐静蕾。说起老徐,这几年好像消磨了意志,鲜有作品问世,话题远不如娱乐圈风头正劲的小鲜肉们。老徐特别不愿意称自己是女明星,不爱走红毯,不爱混圈子。她爱挑战,也乐于去塑造新的人格。当她成为一代青春偶像剧清纯女王的代名词,红遍大江南北之时,在2003年毅然做起了导演。自导、自演的电影获得过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执导的《杜拉拉升职记》成为大陆首个破亿的女导演。在38岁的时候,她离开娱乐圈,给自己放了两年假,去纽约读书。她学手艺,做包包,自制首饰。网友嫌她做得丑,朋友说她居然做了那么多,是不是有毛病?但是,徐静蕾却把它当作一种赞美。
“要是所有人都理解你,你得普通成什么样啊。”
如果你要是因为别人会评价你而害怕做什么,相信我,一年后,他们压根不会记得。别人怎么看你,真的不管你的事。很多所谓的标准,在你认同它的时候才是枷锁。当你不在意,它什么都不是,或者只是个玩笑。
二、关于爱情
《月亮与六便士》中有这么一句:“在爱情的事上如果你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
爱情也许是一件奢侈品,很多人终其一生拥有的不过是一段段关系。
记得蒋方舟曾说:“爱情没那么美好,它并不能成为逃避平庸生活的避难所,只是平庸生活的一部分。”对爱情有着肤浅理解的我依然相信“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相信“今晚月色很美”;相信美好爱情中的小确幸。
只不过如今,你知道这个世界亿万人海之中,谁最可能成为那个会为你着想,关心你,为你努力,尽最大可能给你一切梦寐已求的东西的人吗?
是你自己。
三、关于教育
思特里克兰德的处事态度引起了我对归因方式的思考,我想这源于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思考方式的文章。归因理论认为,人对一件事的解释,有3个维度,6个值:内—外方向、稳定—不稳定值、可控—不可控度。
举个例子:比如有位工程师,当他的工作做得不够好的时候经常感到绝望和自责。他对此的解释是:自己脑子笨。
这是一个内在的、稳定值高的、不可控的归因。当他一旦沉浸在线性的归因里的时候,就会找到更多的证据证明自己:以前读书的时候就只能靠拼时间来取得好成绩,这都是因为脑子笨。
在我们的成长课里,无论是父母、老师的教育还是读过的书,都让我们明白把责任归因为他人是不好的、不对的,所以我们学会了找自己的麻烦。但我们的潜意识里依然非常聪明地找到了稳定且几乎不可控的因素:
我没做好,是因为我太笨,归因为智力水平;
我处理不好关系,是因为我自己缺少爱的能力;
他不喜欢我,是因为我长得太丑太胖。
这些基本不可控的因素只会让我们跌入无穷无尽的自责深渊。内归因有时候只是看起来是很好的自我反省。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自省都是有效的自省,并不是把所有的问题往自己身上揽就是好事。一个无效的内归因,会让一个人越来越自责、自我攻击、嫌弃自己、对自己失望。对于问题的解决,却没有任何的帮助。
是什么让我们用这种方式去思考?无疑是教育。上幼儿园时,老师们就将类似“犯了错先反省自己”这样的话萦绕在耳边,日积月累,缠绕心头。我承认这让我成了一个大家眼中的乖孩子,可我不想这么乖,有时一件事彻头彻尾就是没有自己的错,所以还非得捏造臆想不可?恐怕这才是彻头彻尾的大笨蛋吧。
当然,我并不赞同思特里克兰德的没心没肺,任何的走极端必将失衡,但请不要忽略你对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内心迅速发生的解释。
无效的解释,会让你沉浸在情绪里停止思考;
有效的解释,会让你找到改变点,对症下药。
(近日网络热门话题“性侵”也有类似思考,不是“为什么这些女人会被性侵”而是“为什么有人会性侵女人”。)
摘抄:
1.我尚未明白人性是多么错综复杂。现在我清楚地认识到,卑鄙和高尚,凶恶和仁慈、憎恨和爱恋是能够并存于同一颗人类的心灵的。
2.感情有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
3.人们动不动就谈美,实际上对这个词并不理解;这个词已经使用得太滥,失去了原有的力量;因为成千上万的琐屑事物都分享了“美”的称号,这个词已经被剥夺掉它的崇高的含义了。一件衣服,一只狗,一篇布道词,什么东西人们都用已经失掉了他们用之过滥的赏识能力。
4.“你过着这样的生活,而且取得很大成功,显然这不只需要坚强的意志,而且要有坚毅的性格。”我说。
“也许你说得对。但是如果没有另外一个因素,我们是什么也做不成的。” “那是什么呢?”
他站住了,有些像演戏似地抬起了两只胳臂。
“对上帝的信仰。要是不相信上帝我们早就迷途了。”
5.浓浊的蓝色是不透明的,有如刻工精细的青金石雕盘,但又颤动着闪闪光泽。令人想到生活的神秘悸动;紫色像腐肉似的叫人感到嫌恶,但与此同时又勾起一种炽热的欲望,令人模糊想到亥里俄嘉巴鲁斯统治下的罗马帝国;红色鲜艳刺目,有如冬青灌木结的小红果——一个人会联想英国的圣诞节,白雪皑皑,欢乐的气氛和儿童的笑语喧哗——但画家又运用自己的魔笔,使这种光泽柔和下来,让它呈现出有如乳鸽胸脯一样的柔嫩,叫人神怡心驰;深黄色有些突兀地转成绿色,给人带来春天的芳香和溅着泡沫的山泉的明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