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注册简书到现在,十三天,从第一天开始就参加了“日更挑战”。我也持续更新了十二天。今天想做个回顾,看看来时的路,总结路上的所思所想,给未来一个努力的方向。
在这之前就注册过“墨者”的写作APP,只是作为一个写下心情的地方。但是因为不用公开,也没有日更打卡,写的比较杂乱,有时也只是怎么想怎么写,根本没考虑过所看的人能不能看懂我在说些什么。
突然有一天,想要写作变现,是因为看了一节余秋雨老师的公开课,课中说,文学就是观察生活中的大的或者小的善和美,并把它们表达出来。关键在于“表达”。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敏感而心思细腻的人,能感知很多别人不在乎的事情,但是就是不会表达,不会把那些发现分享出去。于是我打算练习练习。查了下写作APP排行榜,就下载了“简书”。
自从下载了简书,情感像是找到了出口,不再跟老公闹别扭,不再觉得心里委屈没处发泄,反而会见缝插针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书写感情的过程中,已然调整了情绪,整理了思绪,那些消极的情绪烟消云散,被积极向上的情绪取代。
之前也喜欢在“喜马拉雅”上听书,最多的是佛教的经典。也是因为那节公开课,余老师在最后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关键,一个是儒家的“君子之道”,一个是道家的“天人合一”,一个是佛教的“无常勿执”。三句话,十二个字,竟然把三种文化表达的清晰准确!心中的敬佩油然而生。
前两天就搜了余老师的课程来听,因为要付费,只听了些试听的章节,觉得余老师就像一个立体的世界地图,标注的是世界各地的文化特征。真的像是一口深井,够我学习一辈子的。
因为不善于记忆人名地名以及别人的生平,听的时候直接把那些道理吸收并使用。记得其中谈到一个诗人的伟大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入狱有麻烦时亲朋好友没有一个问过他一句,后来事情过去了,没有麻烦了,还是没有一个人问候他,即便他写信过去,也没有人回复”,正是因为这些人的远离,给了他一个辽阔的空间,为他的创作提供的空间,不用再考虑“我这样写的话,以后被主人公看到,会怎么想”这一类的问题了。而写作的这些天,我就时常被这样的问题困扰,只怕文中提到的人看到我写的文字怎么办。所以听到这样的段落就非常有共鸣。
又一天听的内容提到余老师写作的最初形态,是接替母亲帮村里的人写信,所以他写的文章几乎都是给某个人的一封信,文章中有那么一个人物原型在那里。这一点也给了我写作上的启发。
他还提倡说,不要引经据典,因为没有两处的景色是完全一样的,也没有感触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尽量用自己的话语去表达,哪怕朴实无华,但确保是真情实感,那就是好文章。
前几天还评论过一个文章,和作者评论了几个来回,大体是说文章是应该尊重逻辑,还是说不需要逻辑,只注重情感表达。我的观点是,要注重逻辑的,因为文章承载着作者的观点传达出去,会影响读者,都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对于那些还没有判断能力或者还没有经历过你所写的事情的人,你的观点很可能就会被读者采用,这种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作文,不得不小心谨慎啊,尽量写一些经过思考经过论证确实是经验的东西才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