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说,人本孤独;心理学也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可,你若认为这就是“空巢青年”选择离家千万里而独居的理由,显然幼稚得可笑。
或许,是理想在这座城市召唤;或许,是这一方空荡荡的小天地能给青年以自由和奋进;或许,空巢的蜗居对他们来说只是暂时,空巢期只是所有追求理想的青年的过渡期。可是,分明不少青年在空巢里堕落,在空巢里封闭,在空巢里抑郁,在空巢里逃离。甚至有部分空巢青年,他们的过去是留守儿童,现在是空巢青年,未来将成为孤寡老人。不是所有(或者说很少)青年都有远大理想,不是所有(或者说很少)青年都是为了远大理想,也不是所有(或者说很少)青年的理想都能实现。可是,却有大批青年选择在大城市里空巢独居。
他们空巢独居的理由很现实,也很残酷,为了生存,或是更好的生活。
大城市就业机会多,相比小城镇,工资待遇好,价值多元开放。然而面对高昂的房价,他们只能租住几十平米的小屋,买不了房,落不了户,犹如飘荡在城市之上的无根浮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多空巢青年单身的缘由。既然在大城市晃荡多年依然单身独居,为何不回到老家陪伴双亲,结婚生子?原因各异。没有一番事业,总是无颜面对乡亲父老。而对于那些在校园消耗了二十多年光阴的大学毕业生,在短暂的青春黄金期里既要拼搏事业,又要组建家庭,两难兼顾,不少青年只能走进剩男剩女的行列。“空巢”“北漂”“蚁族”等标签都真实反应了当下青年的艰难境况。
试看一段空巢青年的经典语录,感受他们的日常生活:
“点外卖要凑起送费;买水果只买两三个。”
“早晨起床想耍赖也找不到对象,睡很晚也没人管。”
“丢垃圾不小心把自己锁门外,只能借手机找开锁师傅上门。”
“对象暂无,每天关心我在哪儿的只有快递和外卖小哥。”
少数空巢青年获得财富购置房产,娶妻生子,扎根大城市,结束空巢期;部分空巢青年回到老家,妥协于现实,另谋出路;而大多数空巢青年,依然只是远方的游子,回不了家,又入不了城,理想就像天上的浮云。
如果我们国家的城镇差距不会如此悬殊;如果我们的学生不用在学校里接受那么久与谋生能力无关的教育;如果用人单位能不拘一格,不必拿各种文凭作门槛;如果我们的实践操作中能多一些对人的公正和平等……那么,或许有那么一天,“空巢青年”将会消失,尽管很多人为这个名词粉饰:“空巢不空”,但既然安上了“空”名,总感觉不美好。
进而,我们的青年能多一些这样的标签:理想青年、时代青年、独立青年、先进青年、新青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