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 · 一个人 · 一篇文
高平市北城中学 李平娟
一个三十几岁的人,一个听来年岁挺大的号,一篇流传千年的文。这就是欧阳修和他的《醉翁亭记》。虽说这篇课文上了很多遍,但是真正体会它的妙处却是此次才有。
关于此文,教参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篇记游佳作一出,即盛传不衰。滁人唯恐失之,于庆历八年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字浅,怕日久漫灭,又请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争相摹拓,可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滁州人为何对此文如此珍爱?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字具有这样强大的魅力?跟随文本一探究竟。
要说滁州人对本文的珍爱缘由,当然得说本文对滁州城的推广。不说作者欧阳修的太守之位,单是文章本身就是对滁州城旅游产业的极好推广。文章从地理位置写到周边环境,从具体自然风物写到人民一片和乐的生活图景,这些都是滁州城向外推介的最好佐证。让我们再到文章里去找寻这份美丽:秀丽的琅琊山上酿泉潺潺,于两山间一泻而下。醉翁亭亭角如鸟翼飞展,单个名字就透露着一份自由旷达。进入山中,还有得道高僧智仙禅师提供能量加持。这样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组合任到什么时候都是人人追捧的绝佳旅游胜地。更何况本文作者还是一州之守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景、文、人可谓在这里可是得到了高度的统一,不火真不行!
再说后来文人墨客对本文的喜爱,可能真的是要从文章本身来谈了。首先我最爱的是文章那种自由、安闲、尽享野趣的自在。早晚的交替是自由的,因云因雾的来去而定;人们进山是随意的,朝往暮归,或边走边唱,或携老扶幼,前呼后应,一派和乐;酒宴是舒畅的,菜肴就地取来,美酒自己酿造,人间烟火气轻松热闹;太守是平易近人的,衣衫可以凌乱,容颜可以苍老,醉或醒也尽可随意,不需在意所谓的官架,这样的画面实在幸福。而这所有的一切皆因背后有一位励精图治、关注民生的清明太守。为官一任,造福四方百姓,难怪那自鸣得意的陶醉之感会流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其次大家的喜欢可能就在于作者灵动的构思和传神的妙笔。文章先从滁州城起笔,如有一架无人摄像机从高空俯拍,点明四面环山的地理特征,然后随着镜头由远渐进,不断缩小取景范围,最终将镜头定格在醉翁亭上,并借此把自己引出,为下文写自己的太守之乐而埋下伏笔。不得不说欧阳修实在是一个摄影的高手,镜头的运用相当娴熟。然而琅琊山之趣必定很多,那写些什么?怎么安排所写之物?作者可不喜欢面面俱到。分早晚、分四季,选每个时间段里最经典的画面进行呈现,特别是那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真是把游人那种随意而去,尽兴而归的自在表现得淋漓尽致。至于下文的除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更是在前文自然之趣基础上开始突显人之趣,把文本的整体走向慢慢地向着太守之意去过渡。直到最后在禽鸟之乐、山林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的分析论述中,把与民同乐的主题予以表达。结构上首尾呼应,意思上逐层递进,主题突出,整篇文章浑然一个整体。
岳阳楼因一湖、因一文、因一人而闻名,那滁州城?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也给这座山城留下了享誉天下的美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