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的九句话

作者: 左右不言他 | 来源:发表于2016-12-01 09:19 被阅读401次

    1.助人自助

    这句话断字为“助  ·(人自助)”,意思是帮助他人(自己)帮助自己。

    咨询师只是引路者,问题本身只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并且每个人心里都有向往更好的愿望、和自我修复的潜能,咨询师只是启发它,而不能代替或者操控当事人……

    来访者也不能一味的依靠咨询师给出答案和方法,更应该探索和凭借自己的力量 。相信自己现有的能力条件,相信自己可以创造更好的未来。

    2.每个人都需要讲述自己

    不论你是否善于表达,我们心底都有倾向于“讲述自己、赋予生命意义”的本能需求。在沙龙活动或交流会的分享环节,人们总是讲到自己涛涛不绝。

    很多时候,人们也在寻找一个出口,抒发自己。唱一首深有同感的歌曲,写一篇日志,都是其中的方式。

    有的事情倾诉出来,惊涛就会变成缓浪。这是自身的治愈作用,这是表达的力量,而不是把那些负能量一直积蓄,甚至发酵变质。

    在对咨询师讲述的时候,也近似于自我对话。过程中,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认识自我,继而找寻出路。

    3.倾听的时候什么都不用做

    《非暴力沟通》里写到,真正的倾听是什么都不做,不分析、不总结、不急于安慰。

    倾听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任何其他行为都不是倾听。假设对方需要释放不快的情绪,需要好好的哭一场,而你的不合理倾听——你的安慰,很可能阻碍他的倾诉。

    咨询师在平时生活中,也不应该动不动就提潜意识、原生家庭,不能“野蛮分析”地对待身边的人。

    4.咨询师只是观察,不做评价

    咨询师对于访谈的保密和尊重,是首要原则。

    我们不对来访者的人格品质,行为观念做好坏评判,不掺杂主观评价。无论他人是怎样的,不过都只是生命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当然,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地图去投射的看世界,我们观察到的事物不可避免的受个人因素影响。

    有时咨询中,可能触及咨询师的敏感地带,所以咨询师自身的认知和完善,也是终身命题。

    5.我明白你的感受

    来访者很需要咨询师的共情,需要被理解和接纳。需要我们明白他们讲述出来的感受。这种柔软的力量,常常比任何强硬的更触动人心,让人流泪。

    他们也需要我们察觉那些没有亲口说出,但仍然希望被了解的感受。

    比如外表很坚强但内心脆弱不安的人,需要你看到他心底的软弱,就像逞强委屈的孩子得到哭泣的允许。

    6.无法讲述的,会以难以理解的方式出现

    当曾经耿耿于怀的事终于可以淡然的说出来,代表已经释怀了。

    但更严重的、更深层次的体验可能无法讲述,而是以梦,怪癖,或者躯体性症状来承载内心的压抑、冲突或矛盾。这是退行的防御机制。

    其实我们现在的认知思维结构、和行为模式,都是源于更早的正面或者负面影响。

    也有句话说,我们从来不曾真正忘记过什么。

    而追本溯源,找出症结,并在现在完结、处理那些遗留的历史问题,是更为深入的事情了。

    7.看不到的部分才是重点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和比基尼,都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看不到的部分才是重点。

    一方面,大部分人达不到客观、完全的认识自己,更谈不上对于自己潜意识的探索。

    一方面,真正造成伤害的事情,人们会本能的躲避。很难过的人说什么都没想,事实是有一件事,逼得他想都不敢想。

    创伤事件的记忆可能破碎,残缺,却仍然存在体内伤害自己。直到我们把碎渣渣从毯子底下找出,然后扫除。

    8.不要跑在来访者前面,你只能跟随

    我们可以根据咨访关系的互动模式,判断是继续跟随,还是可以开始挖掘。

    第一层是点头沉默,跟随这着来访者慢慢走下去;第二层可以描述来访者情绪,如果他对此否认和辩解,我们则跟他一起停留;第三层咨询师解释其行为模式,当来访者开始思索时,意味着可以继续挖掘。

    9.问题本身不是问题。

    问题本身不是关键,而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态度,和它带来的影响导致了问题。所以说,心理问题事无大小,全在一心感受。

    而且问题常容易迁移。比如,有的儿童调皮来吸引关注,有人以灾难做自己的镇静剂,有人因为各种原因酗酒…..

    上述媒介只是问题表达的载体,本质可能是是缺乏安全感、社会交往障碍、焦虑、抑郁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咨询中的九句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pt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