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钟毅心里一沉,但嘴上宽慰她,不要急,先进屋。
虽然陶敏已经三十多岁,早就成家生子,但在钟毅眼里,她始终是那个梳朝天辫子怯怯站在他身后的小姑娘。
陶敏告诉钟毅,丈夫魏晨吃过晚饭,说要去学校拿点东西,还没走到弄堂口,忽然上来几个人把他拖进一部车里。陶敏从窗口望出去发现不对时,车子已经绝尘而去。
爷叔,快想想办法吧。陶敏哭出声来。
钟毅尽量让声音缓和,不要急,我会想办法,你在家里照顾好川川。
钟毅一生未娶,无儿无女,在他心里陶敏就是自己的女儿。她的丈夫魏晨从小和他们生活在一起,长大后成为静朴中学的历史教师,他才华横溢、正直上进,与陶敏相敬恩爱,这使钟毅大感欣慰,终于没有辜负陶敏父亲的托付。
魏晨有才华但锋芒太露,“七七事变”前,他就常在报上发表反日文章。上海沦陷后,北洋官僚梁鸿志在日本华中派遣军和海军支持下成立维新政府,魏晨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对子:
孟光轧姘头,梁鸿志短;
宋江打败仗,吴用威消。
明讲历史典故,暗讽汉奸头目,课堂上哄堂大笑,不久这副对子就在上海滩争相传诵。
痛快是痛快,也让钟毅捏了把汗。
就在上个星期,吃晚饭时魏晨还在问钟毅,外面传言静朴中学领取了周佛海的津贴,可有此事。
没有。钟毅的回答干脆。
魏晨道:“如今和平运动很热闹,大小汉奸群魔乱舞,沪东中学校长赵文博已经落水当汉奸,沪东的同学都准备转学。同学们都在议论,绝不当汉奸。”
钟毅提醒魏晨:日本人和那些汉奸是什么货色,大家都知道,但如今他们气焰正盛。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中国抗日的人那么多,不缺你一个。
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救他出来。钟毅望了眼抽泣的陶敏,暗下决心。
第二天一早,钟毅便坐黄包车赶到了赵博文家中。
赵博文已吃过早饭,正悠闲地喝着咖啡。他把钟毅迎进客厅,边走边说:
“老钟你来太好了,现在不少人对和平建国运动不甚理解,昨天吃饭的时候,好多话没法说。特别是那个南市教师联合会的刘绍坚,脑子僵化,他原本就是个党棍………”
钟毅直接打断赵博文的话:“赵老弟,你我是老朋友,昨天晚上有人抓了我的女婿魏晨。望你看在老交情的份上,帮一把。”
“是吗?”赵博文故作惊讶:“你放心,我今天就帮你去问一下。对了,我昨天说的事情,你考虑的怎么样了?”他继续道:
“我知道,有人觉得当汉奸可耻,什么是汉奸?汪精卫先生是国父中山先生的忠实弟子,总理遗嘱执笔人,民国缔造者之一,难道他会当汉奸?曲线救国、和平建国的大智慧岂是那些人懂的!倒是蒋委员长,一边高喊焦土抗战,一边和东京眉来眼去,我告诉你,他们在香港的秘密渠道从来没有断过,这算不算汉奸?”
钟毅已经明白,果然是他们抓捕了魏晨,目的就是逼自己参加“和平运动”。
他早就听闻,为了拉拢各界人士参加汪伪政权,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先用金钱、官职利诱,不行的话再往家里寄子弹,或是半路拦截殴打,甚至直接绑架。
钟毅心里一酸,竟是自己连累了魏晨。
望着赵博文做作的表情和语调,钟毅忽然有些恍惚。
赵博文担任沪东中学校长期间,工作勤勉、治校严格,被南京政府教育部评为模范校长。
虽然没有留洋光环,但赵博文专研学问之劲毫不逊于那些洋博士,他致力于研究东亚文学,颇有建树。加之平日为人豪爽,古道热肠,在整个上海教育界口碑甚好。
如果不是中日战争,赵博文可能一直是位勤奋博学的中学校长,而不是眼前这个利欲熏心、工于心计的丑恶汉奸。
人性之恶,常如种子深埋地下,一旦外部环境变化,种子恣意生长,前后则判若两人。
“老钟,你听明白了吧。”赵博文盯着他的眼睛问。
钟毅回过神缓缓回答:我可以发表声明参加“和平运动”,不过,你们现在就放了我的女婿。
“好!我就知道您是爽快人。来人!”
赵博文担任伪职以后,“七十六号”特工总部为他配备了两名保镖,进来一人手拿一份文件。
钟毅似笑非笑道:“不急,我见了魏晨之后再签也不迟。”
赵博文打了个哈哈道:“老钟,你是个仔细人。好,一言为定!你晚上多烧两个菜,一来给你女婿压惊,二来祝你今后官运亨通。”
钟毅缓缓道:“有时人最怕做选择,也好,你断了我的选择,我倒也轻松,他一回家我就来签字。”
赵博文犹豫了一下,想到不宜逼的太紧,何况钟毅见识了“七十六号”的手段,谅也不敢反悔。于是一口答应,约定明天来签字。
网友评论